7月22日,今年参加高考的惠巧艳以593分的优异成绩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成为该村第一个考取一类大学的人。这是记者在清涧县折家坪镇偏远落后的桃岭山村了解到的。惠家为了让女儿就读,从小学四年级起,就送她到绥德县城读书,直到高考……
据了解,今年绥德县参加高考的学生应有4900多人,实有4371人(不含艺体类考生),一本上线504人,上线率达11.53%;二本上线1200人,上线率达27.45%;三本 上 线 2275人 , 上 线 率 达52.05%。该县高考上线率连续5年稳居全市第一,使绥德跃居陕北教育强县行列,逐步向我市南六县教育文化的中心目标迈进。
历史上,绥德县是陕北文化发达县之一。据州志记载,唐代就设儒学、医学,明初创建试院,清朝兴办书院、义学、学堂,被誉为“陕北文化县”。虽然现在绥德县是国定贫困县,但县上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未因财政困难而放松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坚持多方筹资金、争项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05年至2008年共筹措资金3500多万元,今年又投资2000多万元,全力支持城乡教学项目建设和教学设施配备,使该县城乡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大为改观。县教育局负责人说,教育是一个地方的重要事业,它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到地方发展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教育不能只顾及城里,要城乡齐头并进。
2008年11月27日至28日,府谷县分管教育的相关负责人考察了绥德县教育工作,认为绥德实施“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起点高,定位好;采用“三查、三评、三公开”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一系措施,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步入有序的轨道,而去年该县教育系统全面落实“三查、三评、三公开”措施,使教育管理逐步向精细化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从2006年起,绥德县教育系统为充分利用县城教育的优势,发挥城市教师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以城带乡村、促强校带弱校,实施“结对帮扶”战略,逐步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促进全县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绥师附小与定仙墕镇中心小学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的帮教活动,先后为定仙墕中心小学培养出王秀玲、李瑞琴、马峰等县级“教坛新秀”。绥师附小省级教学能手庄孝成与定仙墕镇中心小学马峰结对,经过两年帮扶,马峰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并于2008年10月参加全县“教坛新秀”大赛参赛,获得“绥德县教坛新秀”称号。
城乡教育平衡发展和“结对帮扶”使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促进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支援学校尽其所能,积极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增强了受援学校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