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议论教育孩子是严厉好还是随意好。事实上,严厉和随意都不好。
严厉是家长对儿童的过度控制,它会让孩子感到挫折,认为自己毫无能力,造成孩子消极、被动、依赖的心理;或者导致孩子倔强、反抗,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满。
父母如果对孩子过于顺从,则又会产生另一类的问题。这样的孩子逐渐会认识到父母在教育上的软弱,他们不但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同时,他们还会认为自己具有无上的权威,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或要挟父母。这样的孩子容易在家庭中制造父母的麻烦,在社会上很可能是一个失败者,要么到处碰壁,要么完全顺从。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在家庭教育严厉与随意之间,也存在一个中间点,它既能让孩子觉得安全,同时又能让孩子展现和认识自己的力量。这个中间点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经常温和却坚定有力地给孩子合理的限制。
设限要合理,教育要有“度”
很多家长常常高估孩子的能力,认为父母一说,孩子们就会记住家长的训诫,会体谅父母的心等等。但孩子的行动常常在父母的预料之外,这使得家长很生气,于是不合理的限制就出来了:“我给你讲过多少次了,晚上要按时回家。今天你又回来晚了。从今以后,晚上你再也不能出这个家门了。”
设立限制不应是情绪冲动的结果,它应当是一个充分运用家长智慧、经验和爱心的过程。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要求时,要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孩子可能的行动,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通过要求和限制,避免危险性过强的因素,然后让孩子“自食其果”———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长自己的能力。例如,为孩子设定回家的时间就是这样一个好机会,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增强孩子对环境的控制感和自信。“儿子,你今天晚上有事要耽误回家吗?”“没有,不会有什么事情的。”“那好,我希望你能准时回家。如果有什么事情耽误你按时回家,你要及时给我打电话;如果你不打电话却回家晚了,那你这几天的晚上都待在家里不许出去。”
在这里,所有的条件都给孩子讲清楚了,如果孩子仍然比规定的时间回来得晚,家长切莫生气,只需友好而又坚定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很遗憾你这么做,不过我尊重你的决定,但你这个星期剩下的几天都不能在晚上出去了。”这时孩子可能还会感到困惑,他可能会反驳:“妈妈,我不明白,怎么是我的决定?”这时你可以告诉他(或她):“我们已经说好了,你可以出去,但必须按时回家。你明明答应了,却违反了你作出的承诺,那你就决定了这个星期都待在家里。”
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明确合理的并且得到严格执行的限制或规定会成为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的良好机会。
设限的几条原则
家长在给孩子设立规定和限制时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情绪冲动、脑子一热地想当然。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有多少次给孩子设立了限制,可自己都不把它当真;有多少次威胁孩子要怎么样,但从来不会付诸行动。他们可能不会意识到,正是他们自己的行为和言语鼓励了孩子反抗。为了帮助孩子成长,帮助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使他们成为内控型的人,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必须建立新的原则。
第一,告诉孩子事情的真相。比如孩子要买东西,家长说“我买不起××”时,必须是真的买不起。不能让孩子觉得“明明可以买的嘛,看来我还没有闹够,所以你不给我买”。建立规则的第一条原则就是遵守诚实的原则,虽然这是老调重弹。但是,诚实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的。
第二,确定性。生活中充满了模糊和不确定性,这些模糊和不确定性让成长中的孩子不知所措。家长应尽量增加自己行为与言语的确定性,让孩子感到安全。这也是我们在前面讲过的,要在乎自己说过的话,给孩子的规定、限制都应是合理的,给孩子的“命令”都是可行的,并且是准备付诸实施的。
第三,重视对话与交流。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要想取得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不一定要亲自经历很多事,而且,儿童也不会自动地从自己的体验中学到很多东西。因此,人们,尤其是儿童,需要同他人一起交流、分析、总结已有的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智慧水平。在家庭中,家长也不应把一切都决定好了、做好了然后再强加给孩子,而应留下对话和协商的空间,给孩子践行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