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打胜战,离不开后勤保障。居住在开远红河州农机公司职工住宅小区、已88岁的离休老干部马馨亭,在革命战争年代做的就是后勤保障工作。
马馨亭1921年7月14日出生于山东朝城县,因为父母在城里开着一个卖土杂百货的小店,一家生活还过得下去,她在县上的小学读完小学,就到家乡附近的聊城读初中。谁知好景不长,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鬼子侵入中国,打破了中国人民宁静的生活,马馨亭一家也不例外。战争迫使学校停止了办学,住在城里的居民也只有四处逃难。鬼子入城,马馨亭跟着父母逃到农村;鬼子出城,一家人又从农村回到城里。就这样反反复复七八年。
1945年初,马馨亭走出家庭,到当地农村小学教书,就在这个时候,经介绍认识了晋冀鲁豫军区独立旅某连指导员康国杰并与之结婚。婚后随军。也就是这个时候,她开始参加了革命。部队专门设有一个后勤队,后勤队实行供给制,有队长、指导员。后勤队的成员主要是部队家属,她们在队里一面学习,一面搞生产。马馨亭说,当时部队在农村,后勤队也在农村,虽然没有固定的地方,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东一带,由于后勤队住过的村庄太多,她记不起村名了。她在后勤队除了教大家识字,就是做支前工作。纺棉线、织袜子、锁军装扣眼、做米袋子、补袜子、纳鞋底、做军鞋。除了纺棉线没有规定任务数,其他工作都有任务。比如,一人一天锁10套军装的扣眼,一周纳3双鞋底。马馨亭说,其实大家做得都很积极,像她一天就可以纳1双鞋底。用麻线纳鞋底很伤手,虽然手上满是茧子,但大家觉得做这样的工作很有意义。最难忘的是锁扣眼时,识字不多的后勤队的妇女们会写上“祝你健康”、“胜利归来”等纸条放在军装里。因为大家知道,战士们看到一定会很高兴。
在后勤队工作到1948年底淮海战役结束后,部队准备过长江,马馨亭所在的二野就把部队中的老、弱、残集中在郑州以西、洛阳以东的图云关、偃师、项城等地,成立了“女大五分校”,校部设在洛阳图云关,有警卫营、医院、八一小学。校部有3个大队,每个大队都有一所托儿所。此外,一、二大队只有高中,三大队有高中、初中和小学。当时,马馨亭在三大队四中队小学班教语文,还有一个名叫高勃的女老师同她一道教数学。当时她的级别是正排级。她的学生都是拖儿带女的部队家属或因身体原因不能参战的军人。家属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或托儿所后就自带着小板凳到教室来上课。读小学的孩子是星期天由家长送到学校里,星期六接回家;进托儿所的孩子是早上送晚上接。在“女大五分校”工作了近两年后,1950年3月,学校解散,按照“丈夫在哪里,家属送到哪里”的原则,部队把马馨亭送到她丈夫所在的贵州镇远军分区,经过几个月的培训,马馨亭被分配到镇远军分区幼儿园当会计。培训期间,马馨亭立个人三等功一次。1950年10月15日,马馨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镇远军分区成立贵州省炮兵团,丈夫康国杰任炮兵团政治部主任,两口子一同进了炮兵团,马馨亭还是当会计。1953年,炮兵团并入13军,驻扎在云南开远大庄,马馨亭一家来到开远。1954年7月,马馨亭转业到地方工作,一直到1982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