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慕菊:
各位专家下午好!在全国准备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教育报刊社举办“60周年·中国教材建设之路高层论坛”,无论对中国教育的过去和未来意义都是深远的。我在这里就中国的基础教育教材建设中的理念和成就,以及我们面临未来的挑战做一个简单的发言。
中小学教材是学校教材和教师教育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中小学的教科书必须体现国家的意志,传承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贯高度重视和关心中小学教材的建设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国家的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应该说,经过60年的努力,我们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管理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实行“一纲一本”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亟待大力发展教育,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采取了相对集中的管理体制,实行全国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科书的政策,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纲一本”。
当时,国家成立了专业的教材出版社,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长由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先生兼任,国家从全国抽调大批专家到人民教育出版社集中编写一套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教材。确保了教材编写和出版的质量和水平,满足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中小学教材开始探索实行“一纲多本”。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各项事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由于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义务教育的内容应该因地制宜,有所不同。为此,中小学教材建设开始实行国家统一基本要求下的多样化的方针,既“一纲多本”的政策。
在推行“一纲多本”政策的过程中,教育部鼓励各地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教师编写出版不同风格特色的教材,为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教材的管理。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建立了审查制度,并于1986年规划了小学九套教材,初中八套教材,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八套半,1990年审定通过供各地中小学选用。教材多样化的政策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各地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
进入新世纪,中小学教材改革深入推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国家综合能力的竞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为进入新世纪之初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2001年,国务院再一次强调要加快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新世纪开始,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
教科书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教育资源,编写新课程试验教材已经成为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邓小平同志指出,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材,教材既要反映现代科学的先进文化,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年7月至9月,小平同志谈到教材非从中小学抓不可,要引进外国教材做参考。正是这样的远见卓识,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推进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境界,成为研制新课程教材的指路灯塔。
新教材的编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中小学教材编纂工程,教育部以部长令颁布了编写办法,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参与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建设中小学教材的积极性,先后有70余家单位自筹资金参与了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一大批院士、科学家,学科专家及社会名人成为中小学教材的主编,极大的提高了教材的科学性,内容的丰富性,并在推进教材多样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教材编写的竞争机制,促进了中小学教材质量的整体提高。
2001年以来,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了义务教育阶段22个学科共167种教材,普通高中16个学科共67种教材,供全国各地中小学选用。审查通过的教材基本满足了不同地区学校多样化的需求,适应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国务院的直接指导下,教育部做了大量组织和领导工作,从制定教材编写的立项规则、程序、标准到审查立项,从建设审查委员会库、培训审查委员、制定审查规则到组织审查反馈,各出版社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今天,非常高兴看到参加我们论坛的有许多出版社,都是从2001年开始我们一起为新课程编写出版新教材的各出版社。各出版社从组织编写队伍,到申请教材立项,从深审教材到编辑印刷出版,从教材发行到组织骨干教师培训,从跟踪教材使用、听取反馈信息到进一步修改,整个工程任务之重,组织之繁,影响之大堪称教课书之最,在教材史上将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研究,新课程试验教材在选择内容方面确立以下原则。
第一,体现基础教育特质,面向每个学生,而非只为精英,第二,体现普遍提高国民素质,而非专门人才培养。第三,体现思想品德教育,全学科全程渗透,而非外在。第四,体现能力培养为导向,而非学科知识。第五,体现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而非一般结论。第六,体现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而非学科严密系统。第七,体现学科严密进度,而非一成不变。
整个编写过程充满了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追求,对科学的追求,对完美的追求,各套教材的主编都付出了诚挚和勤奋的贡献,他们不仅流汗而且流泪,但其收获是无论多少金钱能比拟的。这一轮新课程试验教材编写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教材主编和优质教材,除了外观的飞跃,最可贵的是如何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放射出解放思想,用于改革的光芒和创新的特质。教材编写的方式和结构渗透着编者对教师、学生的定位理解,引导师生积极而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反映着编者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这些形式和内容的变革,为广大一线教师更新观念,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与专业的发展,做出了润物细无声的贡献。实践以后我们发现,各学科的教材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提炼和改进。特别可贵的是一线教师为教材的改进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可操控的建议,为教材的修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多年从事这项工作,借今天的场合向各位教材的主编,向各出版社表示最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总揽各学科试验教材我们发现不少精彩的设计和激情的创造,像珍珠一样在闪闪发光。最近我们会出版新课程试验教材的精粹选评,把新课程试验教材里面编得好的章节,像珍珠一样串起来,编成一个漂亮的项链,贡献给一线的老师。
随着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教材将进入全面修订阶段,新课程试验教材也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新课程试验教材是不完美的,但它是实践素质教育大胆进行改革的成果,是中国基础教育教材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这一轮新课程的里程碑。在此,我希望各家出版社、各位主编能够一如既往地对待修订工作,使我们新课程的教科书编得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加赢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