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发端于大洋彼岸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对我国经济体系产生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必然给军事后勤的建设和运行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迎接这一挑战,需要我们主动适应当前形势变化,在积极推进后勤各领域改革创新中不断提升应对金融危机能力。
主动更新
观念,积极拓宽后勤资源配置空间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大,在价格杠杆的调控下,社会资源配置原有的平衡被打破,部分行业生产力的下降,会导致军事后勤建设和运转出现局部资源短缺、部分物价高涨,进而影响后勤建设效益的问题。军事后勤战线必须主动更新观念,突破传统封闭式的资源配置模式,适应国家物资流通体制改革,以物资筹供的经济性、有效性以及实现军队“保障有力”为目标,建立专业化、网络化、集约化的军队物资采办供应模式,实现打破区域限制、立足国内市场、充分借助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化流通,有效拓宽军事后勤资源配置空间,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拥有厚实的物质基础。军队后勤要积极适应资源配置空间拓展的需求,深入学习了解有关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最新知识,着力建设与发展后勤保障专业化采购机构和专家队伍,通过提升各级后勤对市场运行机制的驾驭能力,来应对和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后勤建设的不利影响。
适应扩大内需政策,着力强化后勤基础设施建设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扩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大政方针。研究筹划新一轮军事后勤建设,必须主动适应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把军事后勤建设根植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当中,统筹考虑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需求,适当在专业人才培养、后勤信息化建设、战备工程建设、战略物资储备等管长远、起长效的基础性工程上加大投入,把军事后勤可持续发展与拉动市场需求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军事后勤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这一战略机遇,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加注国防需求,特别是要在铁路、公路、水运航运交通、城乡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在深入搞好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国防需求,实现军地互促双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完善防范机制,增强军事经济抵御风险能力
军队资金存放和运行依赖于国家金融体系。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体系存在着高风险和多米诺骨牌效应,要求军事后勤战线必须增强危机意识,逐步完善各种防范机制,不断增加自身抵御风险能力。为此,可视情创建风险基金,适当增加军事后勤保障的预备金,预留必要的机动财力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国内市场动荡,提高军事经济体系抵御风险的弹性。建立完善的咨询顾问机制,聘用优秀的律师、会计师等当顾问,利用他们熟悉法律、贸易规则的优势,为军事经济运作提供必要的决策咨询。此外,要深化军队资金管理机构改革,明确界定军队资金活动范围,对未经批准擅自成立的各级结算中心予以坚决取缔;严格执行军委总部的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完善监督审查机制,加强资金管理部门的相互制约,避免一些不规范行为引发的损失。
把握市场导向,合理调整战略物资储备结构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同类物资的国内外市场价格通常相差较大,而且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深入,同类物资市场价格也会出现较大波动,如2008年原油价格最高时达147美元1桶,最低价格跌至30多美元1桶。军事后勤必须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准确把握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证券市场与资金市场、汇率利率与价格投资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预测市场发展和价格变动走势,着眼长期准备、系统配套建设,合理选择市场进入的时机和切入点,提高战略物资储备的经济效益。对于事关国防安全、军队建设全局的核心战略物资要采取实物储备模式,在合适的时间甚至可以采取超前预储,如世界原油价格较低时,可调整加大战略原油的储备规模,提高战储体系应对危机的能力。与此同时,要注重依托物流、商贸和生产企业体系,采取生产能力、技术、资金和市场周转储备相结合的方式,落实通用物资的动态储备和军民联储,进一步优化战储结构体系,灵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货币政策变化和市场价格波动,有效提升军事后勤的建设和运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