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国家民委日前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按照《纪要》的要求,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生们就将接受《民族常识》教育课程,而后,以民族团结为价值核心的教育课程将贯穿学生们的整个中学阶段。这种“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极符合当前中小学生教育实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儿时的教育质量和方向,几乎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娃娃阶段的教育弥足珍贵而不可替代。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和增长知识的黄金阶段。不单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其思想和性格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处在塑形期。在这样一个接受外界事物能力很强的成长阶段,如果放松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国家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娃娃阶段就让学生们接受与民族团结有关的教育,会让学生们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和各民族团结友爱意识。
从娃娃开始抓民族团结教育,将会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从中小学阶段就抓好民族团结教育,无疑是抓住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牛鼻子”。这是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血浓于水深厚感情的着力之举,从中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会进一步筑牢民族团结友爱之基。
当然,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民族团结教育要谨防流于形式。要尽快加强对民族教育任课老师的培训和培养;既要逐步开展对学生们掌握民族团结知识的考核,也要加大对教育人员授课能力的测评。同时,民族教育形式不应仅局限于课内,应该创造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利用现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中小学生开展广泛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这项利国利民的长远之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