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都在给MFA学员上课,谈及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忽然想到什么是最为扎眼的高教问题?想来想去,是功利性、形式主义导致造假泛滥的问题。
概略而论是:
1、是人都要学外语导致的造假。外语学习已经作为从学校到企业、公务员考核最为重要的对象了。初衷肯定是好的,因为自己不自信,需要取得世界的认可,需要向世界开放和学习到世界的先进东西,于是正确的决定外语考试无处不在的原则。于是,外语是不是都需要和是不是都有用的问题弃之脑后,而汉语好不好的首要问题却被丢到九霄云外去。造就的弊端自然很多:外语学不好而汉语上不去;外语没有用而强制学完就丢弃;外语成为社会学习产业肥了一批人和一批书,却苦瘦了一代人和教育制度;不顾实际需要的考试制度使得作弊应运而生,发展到电子高级设备的一条龙产业了。
初衷极好,弥漫起来却不好,但一代人却难以摆脱外语,我们何时可以自信的以汉语水平作为标准呢?
2、为了发表而剽窃的现象愈演愈烈。以前有毕业后的学生极端言之:几乎没有不作弊的大学生,十分惊讶。在一些课程里作弊严重,是我们的课程知识性的把握超过了对于创造性的器重。而互联网出现后,客观上自由浏览下载的便利,慢慢有利于学位论文和发表文章的抄袭便利。但最为不可容忍的是抄袭和剽窃来自于越来越高档的教师学者院士之类,匪夷所思。前有专家指称的广东某大学校长剽窃,后来是浙江的院长剽窃,最近是辽宁大学副校长和广州体院院长等等。不能想象,在这后面还有多少利用职权的抄袭剽窃事件?问题是学校往往袒护自己人,家丑不愿外扬,而为了功名的虚假剽窃抄袭已经有些失控,到达如此高端人士只能说明剽窃的严重性。而后面就是不顾实际人才水平而光看发布数量和学位层次。再就是功利性越来越笼罩,把衡量水平的真才实学置换为学位和刊物,于是功利的需要也就成为诱发不良现象的推动力。
3、为了就业率的虚假就业数字。为了更好确立专业的适应社会需要和督促学校培养适销对路,国家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就业率。但时至今日,就业有没有就看签约与否,而需要公布就业率的功利性则演化出十分出格的假就业、假签约、假数据等等可怕现象。学生调侃的莫名其妙自己就被学校列入就业人中的“被就业”现象,““被”字句式,近日再次扩容。继“被自杀”、“被自愿”等词汇风行网络之后,最近,“被就业”成为新流行。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他“太兴奋了”,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这则帖子引来不少大学生,交流自己“被就业”的经历。(《南方都市报》7月17日)”对学生有点啼笑皆非,而对于学校对付就业率指标而言就是逼良为娼了。为什么要求高校就业率?是为了教育的有效性和适销对路,但实施起来的以“被就业”为极端的现象,却不仅是与初衷背道而驰而且培育了造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