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腹地,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演习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在陆、海、空、二炮等各参演部队的“中军帐”里,一批佩戴军校校徽的人格外引人注目。
他们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信息管理系的教员。近年来,他们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一场场信息化背景下的重大军事演习现场。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短短5年间,军事信息管理系由一个培养图书档案通用人才的学历教育系,一跃成为我军政治工作信息化研发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军委、总部首长高度称赞。
信息化建设是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为让政治工作踏准信息化建设的节拍,他们———
在教学转型中
开创政工信息化领域
军事信息管理系的前身是图书档案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军内外同类大学专业领域享有盛誉;拥有戴维民、张琪玉、谈正信、王兰成、张正强、林平忠等一大批闻名军内外的专家教授,为全军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军官。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直与辉煌同行的团队,近年来却接二连三遭遇尴尬事。
2003年7月,王兰成、黄海鹰、郑晨阳、范韫等4位教员到成都军区某部调研。这个部队正组织一场以信息对抗为主要内容的实兵演练,站惯了讲台的他们第一次遇上这样的演习活动,主动向部队提出观摩演习的请求。当部队领导了解到他们是从事图书档案专业教学的教员后,委婉地拒绝了。
军校教员进不了部队的演习场!这件尴尬事成为大家痛苦反思的焦点。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一年的秋季,全军停止了图书档案专业本科生的招生,以此为教学任务主体的图书档案系,顿时陷入了头顶光环却“没饭吃”的窘境。两个月后,全军第十五次院校工作会议作出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通用学科向军事学科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久,这个系被列入了裁撤的名单。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戴维民、政委贡沈平告诉记者,当时摆在面前有两条路:走,前途依然会很辉煌,上海一些著名学府主动要求整体接收,并承诺把这个系建成信息学院。留,就要整体转型,意味着告别过去的辉煌从零开始。
智者察于端倪,明者顺势而为。就在苦闷、徘徊、思考之时,一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大潮席卷而来,军队信息化建设逢甘霖而欣欣向荣、蓬勃迸发。该系党委在一次次学习讨论中形成共识:要紧紧抓住新军事变革的历史机遇,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积极做好军事斗争政治工作准备,依托原有学科优势,在信息化战场续写新的辉煌!
信念在阵痛中坚定,使命在抉择中升华。转型!该系全体教员干部开始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士兵突击”。
为确保教学转型科学、合理、可行,这个系从军事、政工、信息技术等多复合的视角展开研究,论证原学科与政工信息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总结近20年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5万多字的“军事信息管理学科构建”研究报告,得到总部的充分肯定。
2005年,“军事信息管理”学科被正式列入军队院校第二轮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以政工信息化为主体的“军队政治工作信息管理”被总部批准为重点建设方向,这标志着我军首个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学科正式确立。由“政工信息技术”、“政工信息管理”、“政工信息系统”等多个研究方向构成的学科框架体系,得到全军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的高度认可。
接着,该系着眼未来信息化战场需求,进一步拓展教学职能,成立了全军政治工作信息化研发中心、全军干部信息化研发培训中心、全军档案信息业务系统论证中心。同时,按照信息技术、信息管理和政治工作3个知识模块的集成要求,重新设置了信息资源管理、保密档案、计算机模拟与信息安全等新的教研室。综合优化配置了师资队伍,调整10多名教员向军事学科交叉,引进11名具有部队经历和信息专业技术的人才,并为所有教员逐个量身定制专业方向、教学课程、科研课题。分设若干教学小组,组织跨教研室甚至跨专业系开展政工信息化研究和教学。
从闻名全军的老教授,到刚刚任教的年轻教员,纷纷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身转型,在历经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后,实现了凤凰涅瓈劇U耪拷淌谄窘柙诘蛋感畔⒈曜蓟矫娴难芯炕恚熬诱喂ぷ餍畔⒈曜蓟芯俊弊魑芯恐鞴シ较颍讶〉?0余项重要科研成果。王松林教授坚定地把研究重心由文献编目转到军事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上来。葛敏教授毅然停下已完成三分之二的图书馆学专著写作,将军事信息机构管理和军队人才信息素质作为新的学术方向。王兰成教授潜心钻研政工信息网络建设问题,在网络舆情分析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刘永丹教授进入军队政治工作博士后流动站,致力于研发政工信息化软件系统。
政治工作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为让政治工作依靠信息化融汇到整个作战体系中,他们———
在课题研发中
拓展政治工作作战功能
这是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多兵种联合作战模拟演练,政治指挥员根据战场发展态势,通过政治工作指挥信息系统给参演部队下达了“心理防护”指令。接到指令后,某炮兵分队紧急启动心理作战预案,派出心理战小分队展开防御作战。这时,导调组亮出红牌———原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及时组织官兵进行战场心理教育。导致错误的原因,是指挥员对“心理防护”指令的理解出现偏差,错把“心理防护”理解成“心理防御”。
没有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就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这件事让军事信息管理系领导深深感到,要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必须加快政工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而基本术语的标准化是基础。
2007年上半年开始,这个系紧密结合军事斗争准备,着眼政治工作信息化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围绕政工信息化基本术语的编制,展开了长达两年的联合攻关,选定涵盖政治工作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军队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条件下政治工作作战指挥等方面的相关术语,共250多条。他们组织专家对入选词条的内涵、外延及其表述方式进行阐释,撰写释义条目及英文对应词。为确保基本术语的科学性、规范性、通用性,他们专门走访总部、院校和部队,向工作在一线的领导、专家和指战员请教,召开专家研讨会进行“专词”研究求证。
今年1月,这项成果顺利通过全军专家组的评审,并被批准为国家军用标准,将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标准规范了军队政工信息化基本用语,填补了国家军用标准体系中军队信息化术语的空白。总部一位首长称赞说:“抓住了军队政工信息化标准建设,就牵住了军队政工信息化建设的‘牛鼻子’,你们做成了一件‘顶天立地’的大事情。”
如果把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比作道路,政工信息指挥系统等软件比作车辆,那么数据建设就是车载的货物,是政治工作作战指挥的核心要素。
2006年,该系承担了某项政治工作重大课题的数据建设任务。为克服技术难度高、建设周期短的困难,一批科研骨干突破常规思维,大胆创新,建立了一套适应战时政治工作需要的作战训练保障体系。
连续多项全军重大政工信息化研发任务的成功完成,让该系名声大噪。部队在开展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中遇到“拦路虎”,总会向他们求援,他们成了一支活跃在政工信息化前沿的应急尖兵分队。
2007年5月,他们在部队调研时发现,一些部队苦于没有专门的模拟系统,以致政治工作作战网上的模拟演练难以真正对抗起来。
部队的需求就是使命,战斗力生成一天也不能等。调研归来,由2名专家教授领衔,4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的课题小组马不停蹄地投入研发。经过两个多月攻关,他们成功研制出一套“政治工作作战指挥教学模拟系统”。
假期还没结束,他们便带着这套系统走向部队,在完善系统功能的同时,对官兵进行培训。他们还参与研制了“心理战模拟训练系统”、“军队政治工作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平台”等软件系统,在部队开展政治工作作战指挥模拟演练中发挥了作用。
复合信息素质人才是赢得信息化战争的关键。为让政治工作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他们———
在课堂教学中
锻造政工信息化英才
海湾战争中,听说伊拉克军队拥有一批先进的美式“霍克”防空导弹,美军十分紧张,专门制定了对付这种导弹的作战计划。但实战中,这些“霍克”防空导弹始终没有露面。事后得知,伊军中竟无人懂得这种先进武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中这个常用的案例,让该系领导认识到,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人才,对打赢信息化战争至关重要。该系主任林平忠、政委王彦伟说,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人才培养不能输在“起点”上。为此,他们创立了一套从博士、硕士到政治干部任职教育多层面教学的政工信息化教学体系。
———针对政工信息化人才信息素质差异大的问题,他们构建了“传授信息化知识、增强信息化能力、提高信息化品质”的“三维一体”人才素质模型。
———针对政工信息化人才岗位多元的问题,他们制定了“决策型、领导型、管理型、技术型”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教学内容多重复合、内容更新快的问题,他们建立了“精选基础、突出应用、注重创新、追踪前沿”的动态型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训练与应用脱节、理论与实际脱钩的问题,他们建立了“实战需要———课题研究———专题教学———反馈分析———服务部队”的一体化教学运行机制。
此外,该系编写了《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军事信息素质基础教程》等一批政工信息化教材和讲义,开设了《军队政工信息化概论》、《军事信息安全》、《军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与政工信息化建设同步、反映学科发展最前沿的课程和系列专题。
观念向信息化思维聚焦,研究向信息化战场贴近。2005年5月,复旦大学计算机博士马海兵进入该院军队政治工作学博士后流动站,跟随王兰成教授从事政工信息化研究。没想到的是,光是开题报告,导师就让他更改了三次。
马海兵的第一次开题报告是“军队政治工作中的数据挖掘技术”。王兰成感到这个选题技术性研究太多而应用性不够,便毫不客气地“枪毙”了。第二次,马海兵经过一番认真准备,将开题报告确定为“网络政治工作信息资源挖掘”,没想到又被导师挡了回来,原因是离部队迫切需求有差距。
两次失败后,王兰成指导他从技术层面走出来,转为关注部队政工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紧贴使命任务,紧贴部队实际,从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寻求选题方向。针对当前部队网络建设的发展趋势,王兰成引导马海兵向网络舆情方向考虑,让他查阅了大量中外有关文献资料和论文,将“军队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作为开题报告,与他一起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马海兵撰写了论文《网络舆情及其分析技术》,在首届“中国信息化论文大赛”中获得优秀论文奖。同年,这个研究课题被列入“中国博士后基金”和“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计划。
研究课题必须对接部队实际,贴近战场需求,对这条“钢规铁矩”,该系博士生王玉媛也深有感受。
2006年,国防科大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的王玉媛,考取了王松林教授的信息组织与检索方向博士生。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时,王玉媛将选题定在了自己熟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上,选题因与军队政工信息化建设贴得不紧,被王松林当即否决。王玉媛担心转换到新的研究领域,难以按时毕业。王松林看出她的畏难情绪,便语重心长地说:“就论文本身来说,我也可以让你通过,但我今天让你通过了,未来信息化战场上你却通不过。”
在王松林的指导下,王玉媛将论文题目聚焦于《基于语义网构想的军队政工网站建设研究》。课题好改,但研究过程充满艰辛。因为语义网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军队政工语义网”更是军队研究领域的空白,这不仅对王玉媛是个极大挑战,对王松林也是一个不小的困难。由于课题研究难度很大,眼看毕业在即,论文撰写进度却一直很缓慢。早已完成论文的同学对王玉媛说:“你如果选择当初的课题,不但能按时戴上博士帽,也不会这么费心劳神了。”王玉媛却坚定地回答:“能为我军下一代政工网的建设趟条路子,晚点毕业也值得!”
该系着眼政治干部的信息素质培养,在全军师旅团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军以上机关干事等任职教育各班次课程中,普遍开设了《军队信息化建设》、《政工信息化发展战略》等政工信息化专题课。
近5年来,他们先后承担各级各类政工信息化专门人才培训班18期共1500多人,学员既有来自总部机关的领导干部,大单位政治机关主管政工信息化的专门人员,也有来自全军部队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
此外,该系还在全军院校率先开设了政工信息化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由军队政治工作与军事信息管理专业双导师共同带教。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就广泛参与政工信息化重大课题研究,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迅速成长为部队政工信息化建设岗位的骨干。硕士研究生谢淑萍分配到空军某技侦部队,参与研究的一项成果获全军技侦成果三等奖。
信息技术为政治工作带来深刻变化。为让政治工作借助信息化提高创新发展水平,他们———
在服务部队中
破解政工信息化难题
2004年暑假,黄海鹰副教授等到驻云南某边防团调研,带回来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边防团所属分队分散在近千公里的边防线上,最远的一个分队离团部有300多公里。为提高部队信息化执勤能力,团里在两年前就建起了局域网,连通各分队。但他们调研时却发现了一桩怪事:当时,正值这个部队开展主题教育。半年里,该团宣传股的一名干事带着宣讲提纲,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足迹遍布所有执勤点,行程累计上千公里。由于工作辛苦,成绩突出,他被团里荣记三等功。
手段已逐步迈向信息化,思维和做法却依然习惯于机械化,这怎么能行?第二天,黄海鹰等与该团领导作了一番深入交流,让团领导认识到,信息化条件下的政治工作,如果还是“粗放型”运作模式,就会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陷于被动、掉队落伍,甚至丢掉阵地。黄海鹰等结合该团的实际情况,连夜起草了一份利用网络加强政治工作的方案。针对官兵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缺乏的问题,他们回院后还寄去一批教材。该团根据他们的建议,很快对网络作了优化改造,网络阵地终于“活”起来了。官兵们欣喜地在网上留言:“千里边防一线牵,鼠标轻点发邮件,网上聊天真过瘾,哨所从此不寂寞。”
近年来,该系先后组织150多人次,深入全军部队和总部机关调研,及时解决部队政工信息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推进部队政工信息化建设。空军某部是上级表彰的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这个单位2002年就建成了局域网,并实现了网上办公。2008年3月,郑晨阳副教授到该部代职政治部副主任。一天,她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机关各办公室电脑的网线都被拔了下来,连局域网也关闭了。经过了解,原来是过几天上级要来总结他们连续20多年安全无事故的管理工作经验,为担心网络安全在这个节骨眼上“冒泡”,所以就将网络暂时停掉了。
“信息化怎就成了‘烫手山芋’?怎能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为了怕出事就不干事?”次日,郑晨阳特意讲了一堂信息安全专题课。她从解决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入手,结合案例详细阐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详细讲授开展网络安全防范的技术和措施。课后,郑晨阳又分片到逐个单位对每台电脑和移动存储设备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帮助整改。很快,网线重新插上了电脑,官兵们又可以尽情地在网上冲浪了。
后来,该系在所有教学班次均开设了《军事信息安全》、《军队保密安全概论》、《计算机网络安全保密》等课程。2008年,他们被总部确定为保密安全培训与研究基地。
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开放性,打破了传播者对信息的垄断和控制,既为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部队“网民”呈几何倍数增长,如何在纷繁的网络信息中掌握涉网官兵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为进行正确思想引导提供分析依据和决策支持,王兰成教授将目光瞄准政工网络舆情分析系统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撰写了《关于自主研发军队网络舆情分析决策系统的建议》研究报告,写进了国家军事学课题“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研究”专著,获得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除了为部队政工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外,该系还充分发挥学科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研制了一系列开展政治工作的实用软件。
2003年,该系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课题《军事科学网络信息资源调查分析与有效利用研究》,并研发了软件,戴维民、林平忠、周爱武等10多名具有丰富网络研究开发与数字化信息资源整合处理经验的教研人员,经过一年多的集体攻关,对因特网上6000余个军事网站或网页进行了搜集,创造性地制定了一套适合于军事科学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受到国务院学科评议专家组的肯定。
这套软件在部队应用后,广大政治干部高兴地说,再也不用为难以在因特网上准确查找到各类军事信息资源犯愁了。
2004年,该系参与研发了“军队政治工作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平台”,这项全军军事科研“十五”计划课题,构建了国内第一个研究军队政治工作的数字化平台,制作了一个功能完备、使用便捷的应用软件,建立了一个综合反映军人个体和群体特征的指标体系,通过问卷生成、机上调查、数据存取与查询、统计分析等研究功能和手段,使军队政治工作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得到实现,既能测试军人的基本素质,又能反映军队的现实思想动态。他们对部队2000余名官兵进行实验性调查和数据分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