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关于改革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思考

--------------------------------------------------------------------------------
点击次数:2372  发布时间:2009-7-27 13:07:18

 

  我们所说的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基础类教育与专业类教育。《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这是全民性的基础教育,其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还规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位制度等为专业类教育,其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这两类教育有共性,但也存在许多个性。我们的教育改革,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教育探索不同的路径,采取不同的对策。

  关于基础类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情况是,过重的智育挤占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的方法偏重于书本知识的灌输。为此,我认为,基础类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是为学生松绑,把他们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分数压力下解放出来。

  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健康的体魄、高雅的情趣爱好,以及适度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是基础教育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改变小学、初中现行的唯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改变负担过重的教育内容,改变脱离实际、单纯追求分数的教学方法,全面安排德智体美劳教育,施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现行的中学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对知识量要求过高;每门课程自立门户,理论体系完整严谨,似乎是在为培养科学家打基础,但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只知道必须得高分。其实,对于全民文化科学素质培养的要求来说,除了语文类必须打下坚实基础之外,一般只需要广泛的科学普及性的知识,而且必须与生产和生活相结合。

  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可资借鉴。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的题目,完全超过了英国同龄孩子能力的结论;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中国学生不得不废寝忘食地学习棱柱,却没有时间学点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孩子们从早到晚做家庭作业,但他们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与人交往;他们外语能考高分,却不会交流。

  其实,西方初中的课程设置大都比较广泛灵活。以数学为例,从学生成绩单上可以看到设置有如下课程:数感与计算(Number S e n se an d N u m e ratio n ),测量(M e asu re m e n t),几何与空间感(G e - o m e try an d S p atial S e n se ),模型与代数(P atte rn in g an d A lg e b ra),数据管理与概率(D ata M anagem ent and Probability)等;教学方法也十分灵活。笔者曾问过英国初中学生是怎么学概率论的,回答是,老师在课堂上授课的时间不多,课后布置学生做调查,例如调查所住社区的人口、年龄结构、职业分布等情况,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书自学,补充课堂知识,并自行编制计算机的小程序作出曲线,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以所交报告评定成绩;以此培养他们自学、调查、分析、研究的兴趣和综合能力。

  分析上述例子可得到一些启示: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目的上,不是简单地学习代数、几何学科的缩略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空间感,使他们领会模型、概率这些基础科学概念;在教学内容上,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理论密切结合实际;在教学方法上,不是只有课堂讲授,而是学用结合。我觉得这做法符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这里我把“生产劳动”理解为广义的实践活动。陆游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学生本人的劳动实践而获得的知识是活的、会应用的。

  关于专业类教育改革

  专业类教育改革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在体制上松绑,二是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当今专业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在规划、体制上存在划一的趋同模式。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需要配套的技工教育、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大学教育、学位体制、成人教育等;大学教育又有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不同层次。但现实的情况是,近年来几乎所有的专业类教育都趋同于办大学。教育的多样性是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必要条件。这个问题的解决,在教育系统内部,必须合理规范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定位、任务、培养目标;同时要求不同的学校按照自己的条件,办出自己的特色。各层次、各类型人才做到协调培养,还与国家、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过大,是造成全社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一切地争上各类重点校、争上各类补习班、给孩子加重负担的重要原因。建议有关部门能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才的均衡培养和流动。

  第二,是未能有效地培养创新型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强国富民的根本途径。而现行大学教育过度重视知识的灌输,缺乏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培育,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知识僵化,高分低能,不善于自己拓宽知识面,不善于自己不断掌握新知识,尤其是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高素质人才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有良好的政治和道德素质,更需要有过硬的本领和技能,特别是具有活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此,就要改革现行的从书本到书本、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教育模式,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创新型教育模式。为了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讨论几个认识问题:

  第一,怎样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近年来教育界有专家提出的“教为不教,学为创造”,比较形象地指出了教学的深一层次的目的。要改变“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灌输知识越多越好”的传统观念。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应成为逐渐教会学生掌握自学方法的过程。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从必须依赖教师,逐步转变到能自学掌握知识;毕业后不需教师的教,就能自己独立地获取新的知识,这就是“教为不教”。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分数而学;“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也就是为了改造世界。世界是复杂的,不是照搬书本知识就能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学会创新的思维方式,增长创新的能力,学会创造。这就是“学为创造”。

  第二,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最有效的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途径。培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有多种途径和方式,我认为最有效、最根本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广义地说,就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第三,专业类教育改革从何入手?我认为:一,要从教育模式和教学计划改革入手。改变过去那种过多地从书本到书本的教育模式,实行教育与生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适度减少课堂讲授,增加自学时间,扩大实践环节及研究环节。二,改革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大纲。课堂讲授内容要少而精,采取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到图书馆自学,扩充知识。三,加强实践环节及研究环节的教学。四,改革考核考试环节,既考核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核实践环节的能力和成果,特别是考核其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黄文虎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 信息源自:光明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