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高考作文: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
点击次数:2424  发布时间:2009-7-24 11:46:00

 

  随着高考招生工作的开始,人们对2009年高考内容的关注暂告一段落。

  相信在不久之后的学期初,新升入高三的学生们还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放大镜、显微镜好好地对这些高考题进行一番深入研究。而在这番研究中,最叫人捉摸不透的,只怕要算高考作文了。

  按照许多接受媒体采访的专家们应时应景的说法:“今年全国及自主命题各省的作文题题型多样,大都比较关注现实问题。许多题目都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看后,也许会有许多老师开始大点其头,仿佛得到了某种启示——高考作文越来越关注现实,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可一到着手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再来回味这句话,可是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

  今年高考作文题中的相当一部分题目,如江西卷的“以圆明园兽首拍卖为题写议论文”、辽宁卷的材料作文“名人代言”、天津卷的“我说‘90后’”,安徽卷的“弯道超越”,等等,都在紧扣时代中考查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感悟与评议能力。那么相应地,老师们的问题也就由此而来——关注现实的综合能力靠什么来提升?靠看书看报增长见识?有一定道理。比如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是否关注新闻事件的进展,是否对历史有深入的了解与反思,对考生的作文层次会有极大影响。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唯有读书高的考生,面对这样的考题就要捉襟见肘了。而一些追求教育公平的人士也由此生发出议论:由于农村的生活相对封闭,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平时接触的事物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的区别,用过于城市化的语境为载体来考查农村考生,是对他们的极大不公平。更有一句来自农村学生的略带点悲伤的调侃,说如果在高考中出一道问题来考查小麦与韭菜的区别,还不知城市考生将会如何作答呢。

  话虽不错,可人们在议论类似的题目之余,往往容易忽略——知与不知的区别并不是作文能力的重点所在。

  从目前来看,对于此类题目,知晓事件始末、明晰主流媒体对事件的基本价值判断,再以历史背景为基础展开一点合理想象,考生确实就可以得一个不错的分数。只要在主流价值观上不“跑偏”,考生要拿个基本分也不成问题。

  但是,这实际上在无形中给考生人为地设置了发挥的空间。因为对既成事实的基本观点无外乎人们已达成共识的寥寥几种,命题者给出的议题本身就已经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在这种情况下,要评判考生的语言能力,就只能看谁的文章写得更“漂亮”,而非谁的思想内涵表达得更丰富、更深厚。这种局限反映了命题者对作文究竟要考查学生什么能力的认识缺失。

  而与此类题目相反的,是另一类仿佛写什么都可以的题目。如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重庆卷的“我与故事”,四川卷的“熟悉”等,都被人们誉为“让考生有话可说”的题目。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话可说和把话说好并不是一回事。有话可说,取决于作文命题的开放性,不要和考生的真实生活落差过大,从而让考生觉得高不可攀。而把话说好,把作文写好,则取决于题目对考生思维的激活程度。如果题目过飘、过泛,承载度过低,很可能会让那些考前背范文的投机分子得利,更可能会导致写出来的作文与题目具有同一个特点——空洞的抒情。从已经见报的一些北京高分作文来看,也确实存在同样的问题:许多考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往年大抒情似的写作风格,从题目里生发出一些虚浮的意象,深陷于对历史文化的粗浅理解与表述中不可自拔。

  诚如某位专家所说,作文题没有难易之分,对于思想解放的头脑,所有题目都是容易的。而这位专家的另一种说法则有待细细思量,那就是作文题没有好坏之分,对于思想封闭的头脑,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其实,作文题还是有好坏之分的,好的作文题打开考生的心灵,激活他们的头脑,不好的作文题让学生传达不出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人云亦云。

  如今,为了突破题目带来的限制,求新求变,不但命题者们下了大功夫,就连一些本该是“弱势群体”被动接受的考生们也开始主动挑战惯性思维。从2001年,江苏高考考生蒋昕捷用文言写就的《赤兔之死》横空出世,到2009年,湖北考生周海洋的一篇古体长诗《站在黄花岗陵园门口》,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貌似“另类”的高分作文横空出世。不可否认,这些另类且高分的作文确实体现了考生很高的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但是,当另辟蹊径如此吸引眼球,如此受到人们的追捧与推崇,是不是也正意味着“阳关大道”并非坦途?当阳关大道走起来不那么顺畅,在“越另类越美丽”的诱使下,今年四川某考生出现用甲骨文写作文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这些颇为滑稽的现象衬托下,炒作牛气冲天的另类高分作文,似乎意味着人们正在对某种封闭的作文体系进行反抗。

  2009年的高考渐行渐远,但人们对高考的关注还将持续,尤其高考作文已经成为每年六七月间人们的谈资。高考作文命题之风刮向何处,必然把人们的焦灼目光引向何处。关于未来,我们将继续带着审慎、乐观的态度,期盼高考作文题与考生的能力差值能小一点、更小一点。

 


—— 信息源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