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审视自我走出家庭教育陷阱

--------------------------------------------------------------------------------
点击次数:3137  发布时间:2009-7-8 11:59:31

  

  有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而又缺乏科学的教子方法。他们往往凭个人的直觉和传统经验来管教孩子,这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误区,甚至闹出了许多悲剧。如果不能认识和避免这些误区,必然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

  【个案点击】

  宁振兴10岁了,他性格内向,朋友不多,大部分时间都一个人呆在家里。只要是出门,即便是到邻家去,妈妈总是千叮万嘱。邻家阿姨让他坐,他会说:“我不坐。妈妈说了,衣服不能弄皱。”玩的时候,他总是小心翼翼,比如玩捉迷藏他总是第一个被捉住,因为他根本就没藏,小朋友提醒他,他说:“妈妈不让我把衣服弄脏。”小朋友约好一起去看一个生病住院的同学,宁振兴说:“你们去吧,妈妈让我玩后就回家做作业去。”

  宁振兴整天妈妈长妈妈短,无事不提妈妈,玩的时候怕妈妈这妈妈那,妈妈的命令和规定始终控制着宁振兴,他的行动围绕着这些命令和规定转,玩得一点也不尽兴,小朋友嫌他麻烦,都不想跟他玩,还嘲笑他是妈妈的“应声虫”。但嘲笑起不了作用,宁振兴的“妈妈病”已成为了习惯。

  【案例解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孩子的成才是由父母的双手奠定的,教育好子女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很多父母缺乏对孩子发展状况的研究,不懂得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而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一味追求智力开发,过早地进行各种知识技能训练,做出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事情,致使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背上了很重的心灵包袱。

  他们忽视孩子独立意识、良好情绪情感、良好品德素质和生活习惯的培养,造成孩子的心理不健康。这些父母的所作所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毋庸置疑,父母只有认识和避免这些误区,才能避免很多教子中的遗憾,甚至悲剧。个案中的宁振兴,就是因为妈妈的教育方法不对,才成了一个“妈妈病”的没主见、缺少独立性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但现实中有很多家长仅凭一己之见盲目地教育孩子,这样难免步入家教误区,对孩子的一生贻害无穷。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家教要讲究科学,父母要有耐心和细心,并坚持科学民主的家教方法。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孩子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性,一定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正在成长的人来看待,才能教育好孩子。倡导科学,也就是倡导遵循现代化的学习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去教育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取得成功。                 

  【建议父母的方法】

  父母在错误的家教思想的误导下,往往步入教子的误区。只有及时地消除家庭教育的误区,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教育专家指出,父母要注意如下几点:

  方法一:避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方法例示

  有一位父亲,他曾经和孩子试着换个位置,孩子当父亲,父亲作孩子。孩子向父亲提问题:“人家挣一千元,你怎么挣八百元呢?人家住三居室,你怎么住筒子楼呢?人家有高级职称,你怎么还是助理呢?”这位父亲虽然很有涵养,但最终还是受不了孩子这样的提问而大发雷霆。他认为儿子怎么能不看实际情况一味地要求老子挣大钱,住好房,有高级职称呢?由此他悟出道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要合情合理,要实事求是。

  操作提示

  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顺其自然,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排忧解难,而不要硬逼孩子,无休止地对孩子提出要求,不切实际地急于求成。

  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当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时,孩子的反感就必然要产生了。时间一长,随着这种反感的积累,出现各种问题也就成为必然。

  方法二:切莫重言教、轻身教

  方法例示

  孙元伟的父亲是一个私营企业的董事长,人称“款爷”。他平时吃喝玩乐,很会享受,但对儿子要求极严。孙元伟也很争气,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

  后来,孙元伟的父母离了婚,原因是父亲和公司的女秘书“好”上了。孙元伟曾苦苦劝过父亲,但父亲呵斥他:“小人不管大人事”。此后,父亲公然将那女秘书带回家过夜。孙元伟想念母亲,无法安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了排遣苦闷,他还时常将家里的钱偷出,去玩游戏,进酒家,看录像。

  一次父亲外出洽谈业务,孙元伟在父亲卧室里发现几盘录像带,一放,全是裸男裸女的下流动作。此后,一有机会,孙元伟就溜进父亲的卧室,偷看黄色录像。整天满脑子里也想着那些镜头。半年后的一天,孙元伟将一女同学诱骗家中,强行奸污了她,案发后,县法院依法以强奸罪判处孙元伟有期徒刑2年。

  操作提示

  “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古训,是我国传统家教的重要经验。父母不但要言教,更要身教。因为孩子通常通过模仿大人的行为、习惯。如果父母有不良的习惯,孩子也会通过模仿、耳濡目染等方式加以学习,因此孩子的不良个性、品质、习惯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密切相关。父母的不良习惯不但自己受害,更使子女受害,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方法三: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方法例示

  超超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秀,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前三名,并提前升入大学。上大学以后,母亲都要每周去学校两次:一是带给他一些好吃的,二是替他收拾床铺,洗衣服、袜子等。超超在学习上是强者,在生活中却是弱者。后来,学校送他到北京语言学院进修外语,作出国前的准备,他非常担心出国以后无法独立生活,每天晚上都失眠,以至于得了习惯性失眠症。

  操作提示

  父母适当的关心和照顾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旦照顾过了头,就成了问题。孩子一旦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大脑而不用,有手脚而不动,不从事任何实践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一旦离开父母、家庭就会感到寸步难行,不知所措。父母要防止将关爱变成溺爱,把握爱的尺度。如果关爱过了头,反而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方法四:不能片面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

  方法例示

  王菲为了儿子小波能够出类拔萃,在学习上对小波的要求很苛刻,标准很高。每次公布考试成绩,小波拿回成绩单,无论是95分还是98分,王菲总是说:“你还可以考得更好!”

  王菲对小波用心良苦,总是担心小波松劲,而且认为小波没有考满分,说明还有差距。所以即使小波考初中时均分达到90多分,王菲还是不肯表扬儿子一句。久而久之,小波产生了学校恐怖症,拒绝上学。后来,王菲带孩子来做心理治疗时,才发现小波的左手腕上有11道刀痕--由于成绩不能使妈妈满意,他对自己实施了惩罚,考95分以下刻一刀,考90分刻两刀。除了手腕的刀伤以外,小波还每每以头撞墙来惩罚自己未能考得更好。

  操作提示

  很多父母往往过于看重分数,仅仅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孩子,使孩子从幼年期起就承载了太多的负荷和压力。孩子勤奋上进值得高兴,但是过分重视分数和名次,把学习当作竞赛却未必是好事情,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取胜,一定要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上入手,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综合竞争力,才是抓住了孩子未来成功的根本。

  方法五:莫要强求孩子练特长

  方法例示

  吴静是一年级学生。还在上幼儿园时,她就得每星期去学游泳三次,除此之外,每星期还有一次电子琴和一次绘画课。吴静并不喜欢去学游泳,但却不得不去,否则妈妈就会骂她。可是,最近每到上游泳课的时间,吴静就会开始呕吐,在学校上课的态度,似乎也失去了自信,甚至连做作业的速度也变得较缓慢

  老师发现这个情形,便和妈妈联络。妈妈问小莉:“你是不是不想学游泳了?”小莉很高兴地回答:“嗯,我不想再去了!”可是妈妈认为已经学了这么久,放弃很可惜,坚持让吴静一定要练下去。

  操作提示

  让孩子学习一门艺术,对于开发孩子智力、陶冶情操、活跃生活都大有好处,或许还能造就出一个“小天才”。但是当学艺已经成了孩子不堪承受的重担,父母就须重新考虑了。学才艺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孩子的兴趣、天赋。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把它作为任务强加给他们,就会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从而导致问题的产生。

 


—— 信息源自: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