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高级中学承担五个省级课题和一个国家级课题的管理工作、研究工作,并顺利地通过了结题。学校2007年被定为“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单位”,2008年被评为“ 广西校本教研先进单位”,2009年国家级课题结题成果获二等奖,被评为“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先进实验单位”。“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是市高级中学创名牌学校的“五大抓手”之一。
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强调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按照省级示范高中对教育科研的要求,领导与教师共勉五句话:“教师不搞科研教研,是没有奔头的;一所学校如果不搞科研,那是上不了档次的;一个教师如果不搞科研,也是上不了档次的;一个课题可以成就一所学校,一个课题也可以造就一批名师;不搞科研的学校是不完善的学校,不重视科研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没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老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往往沦为呆板知识传授的教书匠,难于提高教学质量。基于这种理念,学校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组织教师学习,使教师充分认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绝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学校已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形成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
勤于学习,善于反思,让老师成为一名灵动的思想者
学校科研处强调教师加强学习,一方面是指理论知识的学习,简单地说多阅读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杂志和文章。另一方面是指多听课,多请教,向同行学习。除此以外,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不同于专家学者,主要从教育教学的微观着手,处处留意自己的教学活动,时时关注自己的教学对象。从备课到上课,从课堂的导入到课堂提问的方式,从课堂的组织形式到学生的参与行为,从讲课到课后辅导,从作业的布置到作业的批改和订正,都可以成为教师教育科研的课题。
学校科研处多次指出,学校科研的目的就不再是简单的课题研究,而应该将科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并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实践。处处留意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教学活动中有了感悟,加之理论学习,课题研究也就水到渠成。用嘴教书是教书匠,用脑教书的是教师,只有那些会用嘴,会用脑,也会用心去教,才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市高新建,百事俱兴。在教研为一张白纸的背景下,广大教师努力探索,创造性地工作,用心发现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并把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升级为校本课题、省级课题,乃至国家级课题进行研究,填补了学校在省级、国家级课题中的空白。近年来,承担省级研究课题《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普通高中德育新情况及对策研究》、《广西学困生问题研究》和国家级课题《教师、家庭、社会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研究》的管理工作、研究工作。这些中学德育课题,它的研究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对于探讨和指导我市中学的德育工作,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勇于实践,科研兴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市高级中学要实现“创个性鲜明广西知名的现代化海港高中”宏伟目标,对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提出了全面的高标准的要求。这些要求的满足,一方面依赖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提高和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则依赖于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来拓展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有效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就是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支撑、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中得到充实、完善和提高的。
事实证明,科研活动能够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使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近几年来,通过教师科研活动,学校定为国家级重点课题科研单位,被评为国家重点课题先进实验单位、广西校本教研先进单位。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锻炼人才,通过有经验的学术带头人的传帮带和“引进来、送出去”等方法措施,促进学术队伍的凝聚和成长,促使新的学术带头人的脱颖而出。
教师通过参加科研活动,不断汲取新知识,积累科研实践经验。在教材建设方面,教师将科研成果固化为教材内容,是产生高水平教材的重要途径,例如,科研处主任陈茂带领语文组开发了学校语文内部教材,主编了《作文指导——高中作文全程指导用书》一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科研课题及其成果向教学的引入,深化了老师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撰写专题论文,极大地提高了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提高了科研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支撑,科研对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将得到更为全面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