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总爱替孩子包办所有事情,学生在家里得到劳动锻炼的机会是少而又少。很多中小学校虽然开设劳动课,但小学课时只占课时总量的2.8%,初中、高中的课时只占1.9%,还有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劳技课名存实亡,学生在学校很难得到劳动教育。此外,语文课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非常少,语文课本中歌颂劳动光荣的课文,小学只有9篇,初中1篇,高中2篇。
劳动教育的缺乏已在学生中引发许多不良倾向:自理能力差,很多孩子到了十三四岁连叠被子都不会;不尊重劳动人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观念淡薄,不珍惜劳动成果;赶时髦,花钱大手大脚。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劳动教育对形成受教育者的优良品德,陶冶受教育者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受教育者的体质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及对事业的无私热爱,能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劳动教育还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有着极大的作用。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就要让他们了解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劳动不仅推进了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还是每个人实现理想目标的源泉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就是要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忠诚态度,遵守劳动纪律,履行工作职责,处事认真不马虎,不浪费劳动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就是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学生将来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等。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步骤。劳动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核心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真正抓好劳动教育,就要让劳动教育从理论回归到实践。从国家宏观角度看,应该将劳动教育纳入法定国家课程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尊重劳动、歌颂劳动、劳动光荣”教学内容在语文、思想品德等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并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推进,为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保障劳动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保质保量完成。学校要恢复和加强劳动课,建设劳动基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家长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