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企业急缺有用的人才,一方面是大学生寻求不到合适岗位。我们的教育模式对不对企业的“味口”?如何尽快填平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这条鸿沟?成为业界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焦点。2009国际IT人才教育培训高峰论坛上,众嘉宾试图寻找最有效的途径,实现IT人才教育与产业“无缝链接”的目地。
IBM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在大连 产业与教育的无缝连接正在变成可能
王阳认为,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业正在走向腾飞,这将给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带来更广阔的舞台。“中国正处在转型期,我们能够看到工作的希望。当然这需要各个方面共同的努力。”王阳说。
除了应邀参加2009国际IT人才教育培训高峰论坛,连日来王阳的软交会日程相当紧凑,IBM公司也在软交会上以高调的行动显示了对参与大连软件人才培养的决心,特别是在高端软件人才的培训方面。6月18日,IBM公司与大连高新区以及中科天健公司合作,在连启动IBM高端人才培训项目。利用IBM成熟、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大连市软件业培养更多的中高端技术人才。
王阳被大连理工大学授予名誉教授。他认为,这体现了高校对企业的重视。
早在几年前,IBM就与大连软件园共同实施了大型机培训项目;在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设有IBM的大型实训基地。这些努力正在帮助大连的学生成为符合产业需求的软件人才,也在帮助大连向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的新领军城市迈进。王阳说,这些工作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产业与教育的无缝连接正在变成可能。
安博教育集团总裁黄劲:希望成为实现区域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桥梁
由安博投资的年实训能力达到5000人的实训基地正在大连高新区建设。业内认为,这一举动将成为大连软件业人才供给的新飞跃。“我们希望成为实现区域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桥梁。”黄劲说。
黄劲告诉我们,年初曾有第三方评估机构调查,今年就业前景最乐观的行业中,软件业排在前三;最不乐观的行业中,软件业也排在前三。“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说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存在的,但这种需求具有个性化,需要院校有特色地培养人才。”黄劲说,这一点高校又是很难做到的,“高校很难对企业快速变化的用人需求给予迅速响应。”
众多软件企业,并能够迅速判断和响应他们对人才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些不断变化的需要,我们提供岗位能力模型,再根据这些模型设置课程体系、准备师资。”黄劲说。
黄劲透露,目前安博已经通过整合大连希望电脑学校的资源立足于大连,希望通过与大连高校的进一步合作,为缩短教育与产业对接的距离做出贡献。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印杲:提供大学生实训是企业责任
李印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东软在连启动大规模软件人才实训的计划。他认为,为大学生提供实训既是企业用人的迫切需求,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人才的供应一直是东软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东软这些年也是一直围绕着业务发展需求构建人才生态链条。当前大学生就业课题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热点,需要有实力的企业为实现优秀大学生到优秀员工的转变投入力量。东软具备了这样的实力,所以我们这样做了。”
在东软看来,东软为大学生提供实训实际上也是在塑造一种更积极向上的“终身制”学习风尚。“有人说,实训了是不是一定就能找到工作?我要说的是如果不实训,这一届毕业生很可能就会连下一批学弟、学妹也竞争不过,因为当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一年或者半年不去应用的时候,就可能产生衰退的迹象。”在同一天的采访中,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王经锡说。
王经锡同时强调,像东软这样的由实力雄厚的公司进行的人才培训与院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最根本的具备在于,东软的培训着重强调让学生学会如何把知识转变成工作的技能。东软相信,对于软件产业的发展来讲,更需要的是具备功能化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说这些从业者应该懂得个人的技能如何在一个大的复杂的工程化项目中应用,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必须要用应用实际的工程化项目来锻炼才能得到。东软通过十几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来加快新员工的成长。现在,东软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训业务中,就是希望在最大程度上改变过去毕业生或者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在院校毕业生和企业、产业需求间开通“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