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湖北武汉,大雨。
下午5时,一阵铃声响过———2009年高考结束了。
20多分钟后,考生如潮水般涌出各考点。
“我们解放了!”武汉第二十九中学门前,一名考生忘情地冲入雨中狂奔。另两名男生手上拿着雨伞,却不撑开,一路欢笑畅谈。
考点外,撑着伞等候的家长也是笑容满面。但是,也有一些家长的笑容里藏着一丝忧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高考结束意味着另一场“大考”刚刚开始。
“谁不想让孩子上大学”
考试结束后,刘先生与他的儿子撑着伞并排走着,没有什么话。
“其实,考试前我就知道结果了,成绩摆在那儿。”一根烟接着一根烟,刘先生的烟瘾变大了。
在湖北省某政府部门工作的刘先生,平常抽烟很少:“没办法,急啊!现在大学扩招,几乎人人有书读。我儿子这个成绩估计是过不了分数线的,可还是得想办法给他找个学校啊。”
高考前,刘先生就开始多方打听。听说哪个同事认识高校的人,就要问几句;知道哪个朋友在教育厅有熟人,也要联上线;有哪个熟人在高校招生这一块儿有“门路”,就得常沟通……
“我也知道现在网上录取透明度很高,想使用某种手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还是想试一下啊,就算孩子成绩不好,做家长的也不想留下遗憾。”刘先生无奈地说。
不过,高考结束已经七八天了,刘先生还没有找到“门路”。
寻“门路”的痛苦
与刘先生相比,湖北省某地级市的公务员吴先生要“幸福”些,他找到了几个“门路”。但是,吴先生觉得,这其实是件更痛苦的事。
去年,吴先生的女儿参加高考。考试前,他就“定”了一套方案。吴先生的弟弟在某军校执教。“考试一结束,我就带姑娘去医院做了近视矫正手术,只要她的分数过了二类本科,就可以读军校了。”吴先生说,“谁知道她才考了470多分,军校是读不成了。”
自打2008年高考成绩出来后,吴先生就一直没睡踏实。“天天就想着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不管怎么样也得读个二本啊,现在三本学校毕业生不好找工作。”
去年7月,事情出现了转机———吴先生同时获得了两个信息。
“第一个信息最麻烦,拐了几道弯。”吴先生告诉记者,他侄子的大学同学认识一个朋友,这位朋友“能量”比较大,手上拿着湖北省内外几所高校的资源。
“对这个中间人的身份,我还是相信的。毕竟是我侄子的同学介绍的,大家都知根知底。”吴先生说,“关键是能不能把事情办成,这一点,我心里没底,包括我侄子的同学也不能肯定。”
吴先生第一次与中间人见面,是在武汉南湖的一家农家菜馆。“他当时就拿了江西一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给我看,还有那个学校招办老师的电话。”吴先生说,之所以选择江西那所高校,是因为费用不算很高,手续费8万元。
“他当时告诉我,可以保证网上录取,保证有学籍,但是钱得一次付清。不过,在网上录取,得等到网录快结束的时候才能操作。如果不放心,可以给学校招办的老师打电话确认。”
那次见面后,吴先生“挣扎”了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这里面有些问题:网录是公开的,怎么能随便招呢?招办老师的电话会不会是串通好的?一次性把钱付清,万一事情没办成,又找不到人了,到时该怎么办?
一面是疑问,一面是侥幸。吴先生觉得,如果此事真能成功,岂不是因为自己的过分谨慎毁了孩子。
“最后没办这个事,原因很简单,家里人觉得江西太远了,坚决不同意。”吴先生说。
第二个信息要简单得多。吴先生有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刚好认识湖北一所师范院校的老师。当时的条件是,交5万元先读专科,保证升本科。
吴先生告诉记者,在那个特殊时期,好多考生家长的情绪都有点恍惚,很多简单的问题都考虑不到,一不小心就上当了。
吴先生的女儿最后还是选择了一所三本学校。“这可真是考家长啊!”吴先生感叹。
弄指标已经不是秘密了
从高考结束后直到今天,记者历经几番辗转,总算见到了从事招生中介工作的小聂。
“请坐,喝点什么?”老练的话语,“掩盖”了小聂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做这个事情,是跟大人打交道,你就得老成一点儿。”小聂娴熟地掏烟、点火。
“我们就是给人弄指标。弄指标,有真有假。教育厅有指标、高校有指标。不过这些指标都在‘一把手’那儿。”小聂很放得开,直接就谈招生中的事儿,“这些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不过,这些指标很难弄。前几年的确有办成的,但这几年就很难了。”
小聂始终不谈及他的资源是从哪儿来的,对真实性也是一笑带过。“对家长说保证网上录取,那是假的。我从来不作这个保证。至于学籍,我的说法是,第一学期是查不到的。因为教育部对全国大学新生的学籍网上登录工作,要到第二学期才能完成。”
“你也别管家长信不信,这个时候,都是家长求你,你千万不能自掉身价一个劲儿地解释。条件说一遍足矣,让家长自己去判断。越解释,就像是促销了,家长更不相信。”小聂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自己的“生意经”。
招生诈骗“推陈出新”
那么,考生家长费尽心机找的那些“关系”,是否真有那么大的能量?招生中间人究竟是“能办事的人”还是骗子?
考生家长的这些疑问很难找到明确的答案,然而,6月15日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检察院刚刚办结的一起招生诈骗案,却为这些问题作了最好的注脚。
今年22岁的倪某是某大学保安,他在QQ群里自称是该大学研究生,提起校园轶事头头是道,让网友不由得不信。
去年8月,十堰市一女网友邹阳(化名),问倪某能否帮其高考失利的表弟进入正规大学学习,并称“费用不是问题”。
倪某找到在该大学从事自考招生咨询的杨某商议。杨某称,现在很多家长为让孩子上正规本科,不惜花重金找关系。杨某提议,由他冒充大学招生办负责人“杨主任”,倪某则用假名充当中间人“章硕士”,将学生安排到自考助学班学习,就算发现,也不能算是“诈骗”。
倪某立即伪造名为“章山”的假身份证,并用新办理的手机卡与邹阳联系,告之已找到关系,其表弟可上正规大学本科学习。
随即,邹阳与舅舅龙先生一同来到武汉,与“章硕士”和“杨主任”面谈。“杨主任”称,只要舍得花钱,就能帮其办理大学本科入学手续。
3天后,“杨主任”用伪造的大学招生协议书,与龙先生签订“招生协议”,骗得现金6.05万元……
“类似的高考招生诈骗案件年年发生,骗术也是屡屡出新。”武汉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民警告诉记者。
这位民警给记者介绍了骗子常用的四大骗术:
骗术之一,高考结束后,常有人假称有关系、有熟人,能够弄到计划外指标、能够办预科生。骗术之二,招生中介或者“关系人”伪造空白录取通知书。“这一骗术最好识破,因为通知书都是通过邮寄的。”骗术之三,故意混淆就学性质。有些人表示可以解决专升本等问题,实际上就是自考、网络教育等形式。骗术之四,对高校官方网络进行攻击,篡改招生信息。据民警介绍,这是近年新兴的一种诈骗形式,很多考生家长交钱后,登录网站查询,都可以找到自己孩子的信息,但这都是被招生骗子给篡改的。
民警介绍说,大部分招生诈骗案件中,都有若干层级的中间人,考生家长交的手续费,最后都被利益链条上的人一层又一层地“分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