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为德州市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2008年以来,德州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创新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全市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科技发展现状
1、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合理布局是支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2008年,德州市又新建成了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相继落户,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2、企业加强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技人才水平的高低往往左右着技术创新的成败。近几年,德州市企业加大投入,采用与高校合作办学、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内外高校深造以及鼓励技术人员自学等手段,使技术人才队伍的素质稳步提高,技术人员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7455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5201人,从事R&D的人员有217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10%、31.31%、51.64%;科学家工程师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69.77%。
3、科技资源越来越丰富
2008年,德州市委、市府通过完善政策法规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加大企业技术开发资金投入的环境;同时通过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增加科技投入,进而优化企业生产能力与科技资源的配置关系;还不断通过鼓励由企业承担政府部门科技项目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2008年,德州市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为11.42亿元,比去年增长33.72%,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总额1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9%,其中R&D经费支出3.19亿元,较去年增长59.45%。
4、企业技术创新成绩明显好于往年
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和专利数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前景。2008年,面对日益加剧的金融危机和更加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德州市企业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为710件,比2007年增长126.8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8件,增长134.78%。
产品创新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和最终目的。不断推出新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保证企业市场营销的有力武器。德州市规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是新产品开发。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87.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9%。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助推器。
5、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总体不够活跃。德州企业科技创新还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走科技发展之路。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德州发展了一批新型产业,但工业总体上还是延续着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简单加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企业技术创新的观念和方式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难以带动整体工业创新活动快速发展和创新活动上规模上水平,全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总体上还不够活跃。2008年,全市31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共85家,占全部企业数的2.71%;有R&D活动的企业仅26家,占全部企业的0.83%。
二、影响工业企业科技快速发展的因素
1、融资困难,抗风险能力弱。德州市中小企业比较多,融资困难已成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障碍之一,创新活动主要靠自筹资金,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大,金融贷款困难,造成创新有心无力的局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外高新技术的高风险和民营企业的产权过分集中的特点,使创新一旦失败,企业会无力回天,甚至倾家荡产,又无风险投资机制支持,抗风险能力弱造成不敢创新的局面,使企业对技术创新活动望而生畏。
2008年,全市3137家规上工业企业中,除了13家为大型企业外,有中型企业222家,小型企业2902家,中小型企业所占比重为99.59%。全市共筹集科技经费11.48亿,其中:中小型企业占63.84%;金融贷款占9.78%;政府资金占3.42%。
2、科技机构少,技术支撑力弱。2008年,德州市规模以上工业的科技机构77家,平均41个企业才拥有一个科技机构。大多数企业的技术职能科室或者没经常性技术开发任务,或者兼生产或者实验。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因为科技开发项目少,无论从人员的配备或者经费的投入上都不是十分充足,2008年科技机构投入科技活动人员3547人,占科技活动总人员的47.58%,机构经费支出为63986.1万元,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65.73%。
3、经费紧缺,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R&D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是衡量企业科技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国际通行标准认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可以维持,占5%的才有竞争力。按此标准,德州企业差距甚远。2008年,德州R&D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为0.11%。
4、技术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还不强。德州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科研院校的研究开发立项和研发过程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科研院校的许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企业与技术创新脱节。德州许多企业宁愿花钱引进国内外技术和设备,而不愿投资创建自己的研究机构,其次,社会中介服务数量偏少,作用较弱,致使企业与科研院校双方处于隔绝状态,各自为战,很难及时互通信息,不易达到强强联合。
三、提升德州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科技创新的风险。技术创新是一项风险大、投入高、见效相对较慢但能给企业带来生机与活力的项目。企业为逐利而创新、而投入,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也理应是投入的主体。所以,首先推动企业投入。要增强企业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经费,对技术开发经费达到一定数额或R&D费用占销售额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政府给予其优惠政策。其次增加政府投入。政府重点增加产业技术研发和转化环节的资金投入。政府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前期研究与开发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和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推广应用的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在政策和生产要素上给予重点扶持。再次要鼓励社会投入。科技创新离不开风险投资,政府可成立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国有资产公司也可牵头成立融资担保基金、创新基金管理公司等,使科技创新的风险得以分散。
2、正确处理好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坚持自主创新,绝非排斥技术引进,而是要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德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后难免要从国内外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因而我们要在消化吸收上多做文章,做足文章。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引导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制定落实鼓励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的政策,以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所参与消化吸收再创新。
3、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一要鼓励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不同规模与特点,建立健全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二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加强为企业服务的社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服务平台为企业营造覆盖全社会、开放式、网络化的技术创新服务网络。
4、建立活跃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产学研不能很好地结合,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直接阻碍了德州科技快速发展。解决这个问题,核心是推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结合。因此从市场和服务两个方面推动成果转化。一是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化步伐。鼓励德州所有科技成果,在正常评审验收的基础上,进入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同时欢迎外地科技成果进入市场。二是健全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科技成果交易,离不开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