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但关于高考的议论并没有随之降温。走出考场,考生对各科的反映不一,但普遍感觉作文题出人意料,不容易把握,而对数学卷更是一片叫“难”声,连一些老师都认为今年数学卷有“超纲”之嫌。
昨天,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发布“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正面回应考生、教师和家长的诸多疑问。
考试院提供的“试卷评析”认为,今年语文卷采用材料作文的题型,可以有效遏制愈演愈烈的套题风气。而对于材料的选择,“试卷评析”的解释是,由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郑板桥绘画题记的课文,学生对郑板桥其人其文相对熟悉,使考生阅读陌生题型时有个心理缓冲。
对于考生中较为普遍的“数学卷偏难”的议论,“试卷评析”认为,对比往年的数学试题,今年的知识点较多,没有“挖陷阱”的题目。只要对题目给出的提示信息获取充分,试题本身并不难。
数学 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
考生反映:
考生普遍反映今年题目较难,不少考生都来不及做完。市西中学试区一考生走出考场就哭了出来。
一些考生反映,平时训练时较易得分的填空题和选择题难度也明显提高,尤其是填空题的最后三题和选择题的最后两题,很多学生在这上面耽搁不少时间,影响到后面解题的情绪。
教师看法:
今年试卷总体上体现了能力立意。学生说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试卷结构变化大。这些年高考数学题型和数量已成定势,一般来说,填空题11到12题,选择题4题,解答题5题。但今年试卷填空题增加为14题。二是难度确实有所提高。填空题和选择题中也出现了难题,使学生在这两部分上耗时太多。第22题考查抽象函数,其内容为大多数学生所不熟悉,有点竞赛题的味道,第23题是压轴题,自然也不容易。三是重视对新课程增加内容的考查,有5个小题和一个解答题涉及新增内容,如矩阵、向量、概率统计等。
试卷评析: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数学卷没有一道题目直接来自教材,但从教材改编的题目很多。这些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的题目,目的在于鼓励师生钻研教材,不远离课本,减轻学生负担。
例如理科第13题,源于高三的“统计案例”一章,教材分析了在一维条件下到有限点距离最短的结论,试题在此基础上,利用它的思想方法考查学生在二维条件下的结论是什么。由于这里横坐标、纵坐标可以独立考虑,因此并不需除教材例题之外的方法。
又如理科第17题,源于高三统计基本方法一章,教材对具体数学对象中的中位数、众数和平均值作了详尽的说明,试题结合社会实际现象,设计的问题落在考查准确把握上述统计内容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解释它的实际意义上。
再如理科第20题,源于高一(二)对数函数例3“学习曲线”的描述,第(2)题的问题是要验证参数的区间,相当于对模型的应用和检验。由于每年的应用题得分率都不高,失分大多是因为未能建立数学模型,今年的应用题(理科第20题)改编自课本,题目给出了数学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扫清了“拦路虎”。
由上述3题考试目标的阐述可见数学教学应注重学习过程,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内涵,要从“教题”转化到“教书”,而不是从“题型”出发,把学生淹没在题海中。有些试题考生可能第一眼看上去像新面孔,但分析一下会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对比往年的数学试题,今年的知识点较多,没有“挖陷阱”的题目。但拿到题目时不要计算器当家,应有所分析,让大脑指挥手。只要对题目给出的提示信息获取充分,试题本身并不难。
语文 考生可多角度提炼观点
考生反映:
考生对语文试卷评议最多的是作文题。不少考生表示,看不懂材料,感觉无从下手。有的考生材料看了20分钟还是想不出要写什么。有监考老师反映,相当部分考生感觉有困难,写写停停。
教师看法:
作文题所给出的材料,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障碍。而且材料提供的信息较多,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确立主题。但也正是试题所体现出的开放性,会让学生在多种选择面前无所适从,感觉有难度。
试卷评析: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采用了材料作文的题型,可以有效遏制愈演愈烈的套题风气,对中学作文教学起积极的引导作用。考虑到学生多年来习惯于写命题作文,对材料作文会感觉陌生,今年选择了有关郑板桥书法的材料,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有郑板桥绘画题记的课文,学生对郑板桥其人其文相对熟悉,使考生阅读陌生题型时有了心理的缓冲。
考生可以多角度解读,提炼出众多观点。比如观点可以是“创新源自嫁接,活力来自兼容”。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说,文学的发展不是父子相继而是叔侄相承,当本门领域的文学、艺术等发展已经登峰造极时,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与别门别派乃至不同学科的嫁接,开出一片新天地。这一解读蕴含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观点也可以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评价须从整体着眼,从个体看出来的缺陷也许正是整体意义上的美。当然,个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需要郑板桥这样的高手在设计中予以通盘考虑,再加以落实的。这提醒我们,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是有条件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个体与整体得以联系起来的那些因素。
我们也可以直接从“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角度来拟题。如果没有郑板桥的创新给书法艺术带来独特的“板桥体”,对整个艺术天地来说是种遗憾;别人如果“师其迹”而未能“师其心”,书家自身的独特性就会因此而丧失。考生可以通过认识“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性来展开文章。
写作的角度,远不止我们列出的几种,它可以引发我们许多的联想和思考。
这则材料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既涉及到开放和保守、传承和创新、循古与通变等概念的思辨,也涉及到对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现实问题的思考,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树立问题意识,如何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加以深入思考,并推动学生向个性化、多元化、全面化的道路健康发展,这是“二期”课改赋予语文教学的艰巨任务,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英语 材料较多取自英语报刊
考生反映:
大多数考生反映,英语卷试题出得很活,但感觉并不难。有些题出得很有意思,如作文要求学生在夏令营园艺、烹饪等选修课中选择一门,并给老师写一封申请信,阐述自己的选课理由。
教师看法:
作文题传递了注重考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目标,由于与考生生活较为接近,有利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试卷中一些题目截取自国外最新的杂志、报纸,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语言也很地道。学生对于这样的题目可谓既陌生又熟悉。一些考题与考生生活较接近,如阅读题中有几篇直接涉及学生生活,完型填空题中有一题关于“我们怎样听取别人的建议”,这都有效减少了考生在理解上的障碍,更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
试卷评析: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英语卷选材注意到信息的时代性,注重选材的多角度和多侧面,广泛的题材包括:对动物园是否还需要存在的看法、纽约的废物再利用、加拿大著名景点介绍、最新的手提电脑防盗软件、对造就天才主要因素的研究、如何能发挥想象力等。材料内容基本取材于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书报杂志和真实的演讲内容,不仅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而且语言地道,使考试的过程成为一个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今年的写作题要求考生写信申请参加某海外学校举办的英语夏令营课程,并就其中一门课程谈谈自己所感兴趣的具体内容,阐明原因,所写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对课程具体内容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都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余地。
在听力理解部分中,不仅有要求听懂和获取事实信息的题目,也有要求听懂隐含意思,从而推断言下之意,填补“信息差”的题目,还有要求听懂语篇大意、归纳主旨的题目。长对话之一则以真实生活中的租车为背景,体现了交际法语言测试真实性的原则,要求考生边听边填写订车单,完成交际任务,此部分的重点还是看考生是否听懂了对话的内容,要求考生填写的词均为常用词,是高中毕业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词汇。
应用文阅读的选材是有关一个加拿大著名旅游景点的介绍,配上文中所介绍的户外活动的三幅照片及用词,使卷面耳目一新,图文并茂可帮助考生理解,试题基本设计为通过快速浏览可获取信息的要求,与真实生活中此类情景的阅读方法类似。
物理 30%内容与新教材密切相关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物理卷注重对学科的重点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注意覆盖面,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均衡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其中牛顿运动定律、理想气体实验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功和能、电磁感应等一些主要知识点在试卷中占有足够的比例。
试卷体现“二期课改”新教材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把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试卷中。如有关伏打电池及电源电动势的概念,老教材虽然也有阐述,但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中对电源电动势概念的形成从本质上给予全新、深入的介绍,并配以“小孩乘电梯升降”的实例给予形象生动的描述,以期学生对电源电动势这一重要物理概念有一深入浅出的认识与理解,第16题本着体现新教材的意图,考查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如第8题,考查“牛顿创建万有引力定律”的史实,这一内容虽然在以往的教材上有相关叙述,但在“二期”课改新教材上对牛顿创建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方法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的科学思想都作了详细阐述,其目的是希望学生不仅要学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更要了解牛顿在20年的漫长研究过程中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体现新教材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
试卷中与新教材课本及练习册内容有密切相关的试题占全卷近30%。
地理 突出地理思维考查
试卷突出对地理思维的考查,相比往年试卷,试题的思维“含金量”更高了,全卷中简答题比重明显增加而填空题相应减少。
试卷中考查的地理思维类型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列举、分类、说明、归纳、解释、分析、判断、比较、建议、评价等。其中列举、说明地理事物的有2小题,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瑞士馆的许多设计展示了瑞士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色,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比较、归纳地理特征的有7小题,例如“比较1990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分析、解释地理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地理规律的有9小题,例如“分析上海建设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评价地理资料、对解决地理问题提出建议的有8小题,例如对徐州、苏州两地经济发展的建议等。
这些试题的解答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考生地理思维的实际水平,对加强地理原理性知识的教学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综合能力 测试跨越学科,关注热点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卷凸显“跨越学科,体现综合”的特点。试卷第Ⅱ卷6道大题分别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文明的社会整体性、“长江论坛”、自行车、环境中的铅污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为主题组织试题,做到了相关学科的自然融合。如政治学科提到的“航运中心”与地理学科相关,地理学科提到的“长江口自然保护区”与生命科学学科相关,物理学科提到的“碳足迹”与化学学科相关,化学学科提到的“植物的铅含量”与生命科学学科相关,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试题题干材料的选择方面,继续保持“抓住热点,关心社会”的传统。如文科卷涉及的全球金融危机、上海居民使用自来水的两种调价方案、上海世博会场馆、“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等内容,理科卷涉及的生活中的灾难逃生自救、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等,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试题对学生“关心社会”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政治 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政治卷强化了对考生各种能力的考查与导向,并在多方面作了有益尝试。第一次要求考生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情境开放式地“谈谈自己的感受”,对“态度”、“评价”能力的考查试题分值由去年的5分增加到了9分;第一次要求考生参照试题所提供的有关概念的涵义,谈谈对另一概念的理解,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触类旁通的能力;第一次要求考生为消费者维权设计一个“简要方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次要求考生较为深入地读出两幅经济统计图表中的多层次信息、两图表间的联系,加大了考查读图并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力度;第一次在论述题中要求考生紧扣论题,将教材中分布各处的相关知识加以有机整合,形成合乎逻辑的答题思路,而不是照搬教材中一个或几个现成段落,考查考生在理解基础上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以上对能力考查的多个“第一次”,是在往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旨在引导未来的发展取向。
历史 重视情感价值观培养
作为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一个支点,历史教育具有培养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大功能,今年历史试题凸显了历史教育的这一特点。虽然有人提出“历史学就是史料学”,虽然历史学是一门基于严格的史料考证的科学,但是史料不仅蕴含着客观的史实和知识,同时也蕴含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在这种意义上,史料不是死的,冷冰冰的,而是活的,饱含温情的,这就意味着史料的取舍并不是价值中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材料的过程中尽量实现史料的社会评判功能。因此,试题不仅着眼于考查、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要着眼于培养和熔铸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例如第31题对于儒家文化的探讨、第33题对于19世纪中叶佳士得拍卖品清单的使用、第37题对于上海会审公廨的评价,不仅考查了书本上的知识点,而且在做题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了他们的爱国情操,涵养了他们的民族情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内容的理解中,加深对中外文明交往模式的理解。
化学 考查科学思维方法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化学卷通过对考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体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过程和采用方法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化学现象、事实进行加工处理,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试卷将知识综合整理,使之网络化。考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知识积累和独立思考,将表面看似无直接联系的知识进行整理,找出其中的规律,使知识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28题,考生须将两条生产流程的共同点与差异点进行分析对比,与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无误地解题。
试卷还考查考生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选择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评价能力。如第21题,必须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处理,对每个问题进行比较,最后作出相应的评价。第26题最后一问,解题时首先需计算出硫化氢气体与氧气的体积比,然后将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合硫化氢与氧气在不同比值条件下反应产物的差异,得出结论。
生命科学 强调信息处理能力培养
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生命科学试卷强调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部分试题,一反过去静态呈现情境和设问的做法,将探究的路线和思路动态呈现或针对过程进行设问,开创性地实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测量。如第39、41题。同时此类题目分值较去年有所增加,以保证试卷的整体难度比去年略有提高,达到与其他学科的均衡。
试题情境新颖,测量创造性学力。为了能在试卷中对学生的创新力进行测量,试题着力选择同时具备科学性、新颖性、易读性的情境。新颖性确保试题能对学生的创新性学力进行测量,提高试卷的区分度;易读性保证题干通俗易懂,不因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产生答题差异,从而确保测量的公平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