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应重在教做人 未成年人成长论坛抛出6个问题
--------------------------------------------------------------------------------
点击次数:3657 发布时间:2009-6-15 13:18:41
经典教育在课堂上有多大的存在空间?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理想教育”?“流动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未成年人应该如何面对网络?未成年人犯罪,谁之过?什么样的亲子教育才能成功? 5月22日至24日,2009首届中国(长沙)未成年人成长论坛在长沙广播电视局一楼演播厅举行。该论坛共有六场主题讨论,均由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徐俐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各抒己见,为未成年人顺利、健康成长提供经验、寻找答案。 经典教育:推动“经典”进课堂 背景: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认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作为学校德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实例证明,经典教育确实改变了许多未成年人。小洋目前在位于望城的道古书院就读,是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孝听的学生。中学时小洋敢跟父母打架。上了高一后就不读书了,一年半的时间都呆在网吧里,过春节都不回家。一年前,小洋开始到道古书院学《论语》,学《弟子规》,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做人的道理。如今的小洋,不仅听父母的话,还写得一手好文章,练得一手好书法。 但作为教育部门,要推动“经典”进课堂,更大地发挥经典教育的作用,难度不小。长沙市教育局副书记陈出亚说,尤其是中学课程,都得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来安排,要上“经典”课,更加难。目前,长沙市各校的经典教育都是通过班校活动、团体活动等形式来进行。 专家观点: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香港经学研究所所长彭林:在东方文化中,人性是善良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只有学好“经典”,才能传承美德。在山东省部分地方,经典教育已经通过行政力量的“干预”进入课堂。教育者应该树立这样的观点,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中,“经典”中主张的人格完善、道德高尚是第一位的,只要树立了这样的观点,把“经典”纳入必修课,课时、课程都不是问题。 理想教育: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背景:一位妈妈用纸折了一个金字塔,她问读高中的儿子,你想站在哪个位置?那位妈妈说,儿子一直不敢回答,他担心自己的答案会让妈妈生气,犹豫了许久后,他怯怯地说:“上面的五分之一吧。”妈妈说:“上面的十分之一行么?”这便是父母与孩子理想的差别。这位妈妈也清楚,儿子或许更喜欢轻轻松松地站在塔底,做一个普通的人,可她还是想让他站在塔尖,“那样他就不用生活得很辛苦。” 专家观点: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理想教育中,父母要学会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己。未来塔尖塔底的区分会越来越小,人的终生追求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但目前,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存在问题。成人要向孩子学习,读懂他们的理想,他们并不是没有理想,只是他们没有我们成人的理想,可他们有自己的。当然,父母所处的年代,给他们带来了阴影和恐惧感,孩子不跟着父母的想法走时,父母就担心孩子的未来会很糟糕。因此,在理想教育过程中,不只是要教育父母理解孩子,也要教育孩子学会与父母沟通,帮助父母消除恐惧感。 农民工子女:关爱应该适度 背景:中国约有15万名流浪未成年人。在长沙市雨花区,农民工子女占了学生总数的43%。这些“流动学生”跟着打工的父母,在城市里飘荡。社会也越来越关注这一群体,并帮助他们,但他们似乎还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无法融入城市生活。 专家观点: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傅宏:对“流动学生”的关爱,不要太热心。太热心地改造“流动学生”,可能会给他们造成新的问题,因为社会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在暗示他们,他们做得不太好。所以,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应该适度,并且允许“流动学生”与城市孩子有“距离”,即便他们成绩差一点,交际能力弱一点。 网络成瘾:关键因素是家庭和谐与否 背景:网络给未成年人群体带来的问题即未成年人网络问题,已经演变为社会公共问题。未成年人成长论坛上,多数孩子都表示,他们“爱”网络,因为网络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的高压之后放松自己;但几乎所有家长都一致表示,他们“恨”网络,因为网络剥夺了他们与孩子有限的沟通时间,而且让孩子沉迷其中,影响学业。 专家观点: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数据显示,患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网民高达10%~15%。精神上的关爱、伙伴关系、游戏和亲情,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旦缺失这些因素,网络对孩子就会具有很大的魔力。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青少年网瘾患者中成瘾聊天、交友者的比例接近50%;网络游戏等娱乐性目的的人数比例则超过40%。事实上,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关键因素是家庭是否和谐,因为不和谐的家庭会增强孩子的孤立感,让他们“投入”网络。 未成年人犯罪:多为离异家庭的孩子 背景:一对父母对自己十四五岁的儿子犯罪非常不解。在家中,他们把儿子当皇帝一样养,儿子花钱,要50块,他们给100块,从不“亏待”他。但最终,儿子却干出了抢劫他人财物的事。 专家观点: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尚秀云:不只是失和型家庭、离异家庭的孩子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溺爱型家庭中,也有不少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不当和环境的不良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最重要原因,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就要从家庭的小事做起,从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开始。 亲子教育:以教孩子做人为主 背景:未成年人主要生存在三个环境中:学校、家庭、社会,家庭是重要一环。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学习亲子教育,有的主张“赏识教育”,有的仍坚持“棍棒教育”,归根结底,他们就是想了解,什么样的亲子教育是成功的。 专家观点:人才“魔术师”蔡笑晚:我把父亲当做事业来做。家庭教育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早期教育”。孩子的早期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0-3岁,是孩子的智能开发阶段;3-6岁,是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阶段,这时候孩子并没有坏习惯,所以你把好习惯教给他,就好比在空白的纸上画图画,你教得容易,孩子接受得也快。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时间,在这21天中,父母花点心思,盯紧孩子,孩子就可能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好习惯。在培养他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要多鼓励他,让他知道这样做是好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从小立志,可以通过背诵励志诗词、旅游励志等方式,开拓孩子的视野。家庭教育的第三个关键词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此外,家庭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是快乐的教育,是沟通的教育,父母要爱孩子,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快乐的受教育的氛围,还要多与他们沟通,听听他们的想法。当然,家庭教育永远应该以教孩子做人为主。
—— 信息源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