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文化中,诗歌无疑是中华文化王冠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从《诗经》到《离骚》,从陶渊明到李白杜甫白居易,从苏东坡到李清照再到辛弃疾,……,直到新文化运动,直到白话诗,直到徐志摩,直到延安文学,我想请问,那里没有诗歌的踪迹?那里没有诗歌的声音?那里没有诗歌的位置?在中国谈文学,你绝对无法绕过诗歌。
中国孩子启蒙教育的时候,要选择的一个教材就是《唐诗三百首》,俗语讲,“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溜”。诗歌教育在中国之普及程度不言而喻,诗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诗歌对我们情操的陶冶,对我们道德的提升,对我们生活的教化,以及对我们人生的诗意化,所具有的积极价值,恐怕任何时代都难以抹销。
我今天上网关注了一下高考作文,有幸看到两则消息。一则是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接受采访,对高考作文排斥诗歌表示遗憾。一则是诗人赵丽华对于高考作文没有诗歌的“调侃”。我觉得他们的意见提的很准确,我想问一句,为什么中国的教育特别是高考没有勇气面对诗歌呢?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诗歌为高考所鄙弃的原因。如果说是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我想诗歌在我们的教育中的颓败是其中之一。
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所仰仗的最粗壮的支柱是什么?毫无疑问是诗歌。我们的语言靠什么丰富起来?毫无疑问是诗歌?是不是我们的发展到今天,诗歌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呢?是不是我们今天不需要诗歌了呢?恐怕不是。如果检讨中国教育的缺憾,我想我们奄奄一息的是个教育,甚至已经绝气的诗歌教育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诗歌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凝练;诗歌是一个民族气质的绽放;诗歌是一个民族思想的花朵;诗歌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个没有诗歌的国度如果奢谈文化,恐怕会被人耻笑的。我们的诗歌从巅峰进入低谷,如今到不入流的地步,实在让人唏嘘不已。教育部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诗歌除外?文化部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诗歌除外?诗歌是怎么开罪了中国教育的呢?为什么对诗歌的排斥如此的决绝?
如果说高考作文单单写诗歌不便衡量,那么为什么不从几十分的作文中拿出5分甚至更多的分数,让考生写一首诗歌呢?诗歌不是更能测量一个人的深度吗?没有诗歌考察的考试,我想它肯定是不全面的。不想多说什么了,还是王旭明和赵丽华的那个祈盼,祈盼诗歌能早日走上高考的试卷,能让诗歌在高考试卷上分一杯羹,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算是一个建议,也算是一个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