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媒体披露:在绍兴一中2009年提出航模高考加分申请的19名考生中,13名是当地各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其余6名是教师子弟。新华社向浙江教育部门求证,并得到了确认。据了解,不仅是绍兴一地,宁波、温州等地也有学生从未参加过航模类比赛,却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的消息。
航模活动集科技性、知识性、趣味性等优点于一体,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新课程高考给航模竞赛优秀学生加分,本无可厚非。
高考正在进行中,维护高考公平无疑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对于新课改地区来说,无疑是一场考验。然而,新课程高考旗帜下的航模加分竟然成为领导干部与教师子女的专利。只要有钱有关系,从未参加过航模类比赛,缺乏相应能力与特长的同学,也可以享受高考加分政策。本该公正科学地考查学生科技素质的高考加分政策俨然成了权力寻租、制度走私的道具。如此高考加分政策不仅失去公正要义,教育功能也被异化。据08年高考成绩统计,浙江考生每增加一分就可超过200多名竞争者。不公平加分政策对高考公信与考生的杀伤力可想而知。
教育部门如此暗箱操作高考加分政策,还有什么公平公正可言?对此,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新闻发言人表示,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类似航模加分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正在作出积极调整。加分政策如何调整,我们拭目以待。但是,就证据确凿的航模加分丑闻而言,教育部门不能以模糊回应过关。而应该直面质疑,全面调查。捉出高考加分中的“李鬼”,严肃查处责任人,维护广大考生利益与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
当然,笔者这样说,并非全盘否定高考加分政策。应该承认,“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高考制度,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以分数论英雄也不是教育的本意。新课程高考改革确有必要。但是高分加分政策执行情况如此之随意。让教育公平很受伤。何况,公众看多了高考加分与自主招生的腐败,谁还会相信新课程高考改革的可信度呢?
对此,我们既不能因为自主招生、高考加分衍生的腐败问题,就否定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意义,也不能一味责怪高考制度刻板与公众思维僵化。尽管当前高考招生体制已经成了素质教育、不拘一格选才的绊脚石。但是我们也看到,“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仍然是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平竞争规则。这种“一刀切”的招生模式固然容易扼杀特殊人才,但是在当前的制度语境下,指望权力阶层主动放弃既得利益并不现实。越是“一刀切”的政策,权力寻租的空间越小。如果高考招生自主权过大,高考加分政策太滥,而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同步跟进,高考改革制度可能成为某些人权力寻租的工具。这一点从绍兴一中航模竞赛加分被领导干部与教师子女垄断的现实教育生态中得到验证。
在我看来,高考加分政策被权势家庭垄断,既是广大考生的悲情控诉,也是对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提醒与警示。高考制度到底怎么改,值得探讨与反思。透过绍兴航模加分丑闻,我们一方面要反思当前“以分数论英雄”高考体制的弊端,逐步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权利,让更多素质全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吸收广大师生、家长、教育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各种高考加分政策与自主招生程序进行全面清理、综合考量,制定科学全面的人才评价标准。更为重要的是,“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体现”,要把招生程序放到阳光下,确保招生程序透明,公正,避免权力之手染指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
如果高考改革朝着维护教育公平、利于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给学生评价注入科学内涵;如果高考改革抛弃急功近利思维,循序渐进、谨慎操作,不急于求成;如果高考招生相关程序放到阳光下暴晒,高考招生改革诚信与公正被社会逐步认可。不仅权势阶层垄断高考加分政策的教育生态会有所改善,公众对高考加分、自主招生的质疑声音也要小得多,而且更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更利于维护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