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 点击次数:2720 发布时间:2009-6-3 9:58:00 近年来,在一些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学生流失严重,使农村出现了一些“冷清学校”,甚至“空壳学校”。前不久我们在山西省调研发现,某乡镇中心小学生源已经出现严重危机,各年级只有一个班,班额一般在10人左右。而当地的城市学校大班额问题很严峻,每班80人以上,教室拥挤不堪。 产生这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群众对农村教育不满意,让孩子进城接受教育。从教育资源配置角度分析,这是“倒逼配置”——你不把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到农村来,我就把孩子送到城里去! “倒逼配置”首先是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的反映。尽管政府在努力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是往往关注了增量,没有关注存量。有个口号是:“桥归桥,路归路,‘新机制’不管旧债务”,使得“底子薄”的农村教育无法解决历史欠债太多等问题。无论是教师、经费、财物还是信息资源,其存量都远远少于城市,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农村教师待遇和社会保障不如城市教师的问题更是不能得到很快解决,农村儿童选择到好的学校就读与政府期望的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背道而驰。 “倒逼配置”还增加了政府行政成本。本来政府设计教育资源配置时,按照户籍和常住人口家庭的适龄儿童数据等制订计划,保障按照生均标准将教育资源分配到学校,可是“倒逼配置”的出现,逼迫政府常常被动调整预算,一方面免除杂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的基础数据需要时时跟踪、动态修改,加大了工作难度;另一方面,取消借读费之后,农村儿童涌入城市学校,使得城市教育经费需求预算也要不断改变,其中有些数据模糊不清的问题容易带来教育浪费,政府只好为学生支出两份经费。例如,在浙江省就是对进城就读的学生再支付一份杂费和生均公用经费。这对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提出了新的考验。 我们还要看到,“倒逼配置”是农民不得已的选择,受害者也是农民自己。农民希望子女接收质量高的教育,可是在家庭附近没有高质量的学校,所以采取离开农村的下策。农民为了孩子读书到城市投亲靠友,或者买房子、租房子,这必然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从这点看,“倒逼配置”与党和政府现阶段对农民“多予少取”的执政理念不吻合。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倒逼配置”问题,关键在于依法办教育。《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我们不能想象在农村没有学校教育,法律也不允许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义务教育资源差距扩大。
—— 信息源自: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