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大收费的脸皮,早已厚过银河系的直径。广州择校费,弄成了潜规则:本区户籍6万,非本区广州市户籍7万,市外户籍高达8万。有的小学名校,择校费甚至超过了10万元。(5月27日《都市快报》)
中国的教育恐怖主义,主要有两大块:一是教育内容应试化,二是就读学校择校化。最近弄得
沸沸扬扬的奥数问题,就因跟升学择校挂钩、与考试经济相关,从而变了味,变成面目可憎的魔鬼。择校在广州还择出了大腐败:东风东路小学原校长刘燕文,因数千万元经济问题被“双规”,现已移送到检察院审查起诉。区区一小学校长,“问题钞票”多达数千万元,大部分为择校费,真是触目惊心。“广州择校费又高又乱,背后是一个个利益集团”,的确如此,择校费成了腐败、亚腐败的温床。
家长为何择校?因为好学校与差学校的距离太大,“一所学校全校资产比不上邻校一间课室”。将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一起,各地都弄出了自己的“名校”,在好差等级化如此鲜明的学校面前,哪个家长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去读书?
学校等级化,是多年形成的结果。“重点”与“非重点”就是其中一种表现。教育卫生都这样干,医院也弄成好医院和差医院,结果是大家都像择校一样“择医”,大医院人满为患,北京一些大医院挂号要排几天几夜的队,非常恐怖。等级化、差距化,背后有着政绩工程,有着利益冲动。有等级差异就会生出“效益”——人们都有趋高、趋好的本性,挤破头也要选择好的、最好的,那么这个“好的”就可以借此大抓收入。“择医”还是看一次病的选择,择校则是选择多年的教育,更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没有教育均衡,就没有教育公平。大学可以有好有差,好的名牌大学侧重精英教育,一般大学侧重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这没什么问题。但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是政府提供给大众的公共品,必须公平、均衡。如果此校与彼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校园环境等等各方面相差不多的,那谁还来择校,就近入学就行了。
所以,教育均衡化是杜绝择校费的唯一出路。这里主要是财政投入均衡和师资配置均衡。各地对教育的投入普遍存在问题,除了投入不均衡外,财政对教育投入也严重不足。政府投入不够,自己收费来凑。择校费是这样,医院“看病贵”也是这样。那些缺乏“魅力”的学校,财政投入没有倾斜,也没有人来“择”你,那只好苦日子苦过了。老师也是想到条件好、报酬高的学校去的,结果就是教师资源的配置也越来越不均衡。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把整个学校都转成了择校对象,而不仅仅是拿部分名额用来择校,美其名曰“国有民办”,即把原本好的小学或初中,改制成“国有民办”,所有入学的学生都要收费。报道中的瑞宝花园小学就是这样的性质。在浙江某市,就弄了很多国有民办初中和国有民办小学——被家长称为“好学校都是国有民办的”,成了热捧的对象。所谓“国有民办”,既享受着公立学校的资源——土地、校舍、设备等均为国有资产,教师也享受着公立教师的编制和待遇,又按照民办学校收费标准向家长收取较为昂贵的学费——通常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在每生每年1万到1.5万元。跟“国有民办”这个奇怪组合的名称一样,这是趋利教育生下的怪胎。
很显然,“国有民办”学校违背了义务教育法的免费精神,变相改变了公立学校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立学校的性质。“国有民办”为教育不公平“增砖添瓦”,由于它收费昂贵,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贫困家庭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义务教育法的“义务”二字,本来是点中“择校收费”的死穴的,奇怪的是,偏偏这部法律似乎拿各种择校费没有办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是基础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改革。可想而知的是,改革会影响许多人既得与将得利益,实施起来其实很困难。但不痛下决心改革是不行的,因为越演越烈的择校费,再任其发展下去,几乎要成为教育的“黄赌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