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少了情感教育就会人格不健全

--------------------------------------------------------------------------------
点击次数:3809  发布时间:2009-5-18 11:23:44

 

  孩子最不需要的100个误导之“缺乏情感”

  当前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做父母的,为孩子付出了许多,可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却有所忽略。 我们的教育往往只注意发展孩子的读、写、算能力,而丢掉了另一半教育,即人的情感教育。这种以牺牲人的生命情感为代价的偏向教育,越来越影响着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当一个婴儿张开手、望着大人笑的时候,这是他们正在表达一种寻求快乐的期待。倘若家长在此时此刻对婴儿的笑没有任何反应,或者反应出相反情绪,这很可能会贻误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对于“快乐情绪”的开发。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最亲近的体验,它必然贯穿在全部的教育活动过程中。而现实的教育状况却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家那宝贝儿子心思不在学习上;我们的孩子经常躲着大人抽烟、喝酒,今天的学生不知他们想干什么;现在的孩子对理想及人生价值不感兴趣;对长辈们不礼貌,与他人交往不讲责任感,自私自利等等。出现这一系列观念、情感的对立现象,如果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本身的内在原因看,毛病就出在我们往往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要求孩子,父母自以为给了孩子许多爱,却没有得到回报,他们与孩子并没有建立真正的爱的联系。总而言之,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需要愉快、自慰、自足、憧憬、希冀的时候,我们没有相应的情感应答方式;而在他们产生厌恶、痛苦、惧怕、伤感的时候,又没能及时给予疏通和引导,以至于错过了让他们形成美好健康、丰富统一、旷达幸福的内在情感机制的某些机会,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缺陷。

  有篇流传很广的《大学生家书惜墨如金》文章,写的是两名学生考上外地高校后给家乡父母写信,其中一名学生在信纸上写了“一切平安”四个字,另一名学生的父母接到儿子的来信,拆开一看竟没有一个字,只见信纸上画了几个大问号。面对这些问号母亲思索片刻,苦笑着对老伴说:“儿子是嫌钱寄晚了!”这两名大学生的家书反映出他们对含辛茹苦的父母非常无情。

  为什么他们会对父母如此无情呢?大概是与幼年时期缺乏情感教育有关。情感教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而是靠心灵的感受。过去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在那种环境中孩子往往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接受着情感教育。一位“老三届”讲他对母亲的深情时,说:“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门口有个卖馄饨的摊子,每天经过那里都能闻到扑鼻的香味。我特别想吃一碗馄饨,妈妈也知道我这个小小的心愿,但是没钱,无法满足我。有一天妈妈带我去吃馄饨了,馄饨的味道真是鲜美极了!但当我抬起头时,发现妈妈并没有吃,却在深情而满足地望着我,她的目光永远留在我的心底。”于是,孩子爱母的情感油然而生。

  现在的家庭中孩子少,物质生活条件好,独生子女成为全家关注的重心,再加上对孩子的溺爱,很容易形成孩子在情感上只知获取,不知给予,心中无他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如果孩子从小对人、对事淡漠无情,长大后就不可能与他人很好地共事,也不可能对家庭、事业、国家有责任感。良好的情感是良好性格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因此,父母亲必须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 信息源自: 《怎样做·好父母》丛书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