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凭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任何路线公交车;看病就医只需出示军官证或士兵证,就可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定点就诊并享受优惠;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随时协调处理相关问题……湖北省十堰军分区结合城市特点和实际,坚持医疗保障社会化、职工分流多元化、营房保障物业化、饮食保障商业化的改革思路,探索出了一条深化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新路子。
医疗保障全覆盖
十堰地处鄂西北山区,军分区距体系医院400多公里。两年前,官兵、职工看病就医面临着路费贵过药费的境地。“十堰战略位置特殊,过往官兵多,依靠自身的实力,把驻地和出差路过的官兵以及到十堰休假探亲的军人都纳入到当地医疗保障范围,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军分区党委“一班人”决定推行医疗保障社会化改革。
市委常委、军分区徐志司令员多次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寻求政策上的支持,周建新政委带领相关人员到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经过努力,他们与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了《定点医疗优惠协议》。协议规定十堰驻军单位官兵、离退休老干部、随军家属子女、军队职工以及到十堰休假探亲出差的军人都可以享受优惠医疗。
协议签订一年多来,军分区机关组织官兵、职工、家属子女、退休老干部进行健康体检300多人次,优惠费用达5万多元;休假出差路过的官兵到市人民医院就诊、住院达1500多人次,优惠金额达100多万元。去年11月,军分区干休所一位老干部突发重病,市人民医院按协议当即安排他住进“军人病房”给予特级治疗护理,出院时一次性为他减免住院医疗费近10万元。
职工分流得人心
两年前,十堰军分区职工多达84名,是湖北省军区系统职工最多的单位之一。多年来,职工习惯于在机关工作,干部也习惯了职工帮着做一些事。虽然前些年也有将职工移交地方的想法,但部分职工抵触情绪很大。
“只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让每个离开军队的职工工作有着落、工资有保障、老来无后忧,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军分区后勤部编印了200多份《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基本知识》小册子,发放到官兵、职工手中,进行广泛宣传和一对一谈心活动。他们借助“汽车城”的优势,协调东汽公司技校、十堰市技校等单位,先后对57名职工免费进行汽配、修理、财会、电工等8个专业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第二技能,有多名职工通过当地劳动部门顺利在地方上岗就业。
同时,军分区积极协调市委、市政府,将年龄在50岁以上的职工全部提前退休,相关工资待遇比在职还略有提高,并一次性为他们补办养老保险手续,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内部消化一部分、提前退休一部分、移交地方一部分、优化组合一部分的方法,分流职工47人,占职工总数55%以上,使职工总数减少到目前的37人,超额完成了上级规定的目标数。
营房保障求实效
思路决定出路。军分区机关营区和地产分5个坐落,分别位于城区及近郊5个地段。分区后勤部参照地方商业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模式,并与职工分流安置有机结合,成立了军分区物业管理办公室,采取公开招聘和分流职工自愿组合的形式组建物业公司实体,又有11名职工转岗到物业公司上班,物业管理开支过去每年40多万元,现在降到不足10万元。
同时,军分区积极引进利用地方丰富的商业服务资源,改善官兵饮食服务保障质量,招聘了4名有厨师资格证的等级厨师,经过体检政审上岗服务;将小超市、理发店、小吃店等服务门店开到了生活区周边,形成了种类齐全、功能完备、实惠便利的小型商业服务体系。
“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离不了社会这个大舞台,只有军地密切协作才能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军分区后勤部部长贾学云深有感触地说。2007年,由军分区牵头,军地联合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军分区领导为副组长,地方相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的驻军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总体协调。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驻十堰部队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更深层次地推进改革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