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整合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个突破口

--------------------------------------------------------------------------------
点击次数:3144  发布时间:2009-4-24 10:02:47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用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用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用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而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突破口和落脚点都是在课堂。正如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蒋国珍所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不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而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将技术应用于课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能谋求一夜之间,应用花开遍地。

   苏州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远程培训、机器人制作等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日积月累后才有了今天广泛的应用范围。

   虽然信息化的重点是应用,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地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关注应用之思考

   为什么日常教学中教师很少使用信息技术,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装备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合适的教学资源,并提出“资源建设是重中之重”,类似的表述还有:“硬件设施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所谓“路”和“车”的问题),人才培养是关键”。而我们在北京部分中小学的研究表明,即使有了软硬件,有了较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教师培训,信息技术也不一定就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普遍、持续地用起来,真正发挥作用。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困难和障碍,首要障碍并非是缺乏适当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不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而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在课堂,突破口是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要让信息技术真正进入日常课堂,绝非是一个简单的“路”和“车”的问题,“路”和“车”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教育、教学层面的问题。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技术操作阶段、技术采用阶段和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虽然不同学校、不同老师在各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遇到的问题各有差异,但每一阶段都有其突出的障碍,我们称之为“坎”,每一道“坎”都可能将信息技术挡在教室之外(见下表)。每当越过一个障碍,都让人感到柳暗花明,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障碍又会凸显。

   “整合技术”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第一个突破口

    出于对信息技术的新鲜感或对教育信息化的期待,大部分教师都很愿意尝试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在经历了最初的几次挫败后,大部分教师在第一阶段即选择放弃,事实上,这些教师根本就没有进入到“寻找合适的资源”的状态。在很多教师看来,电脑、投影仪等只是“设备”(这些设备也的确就是些通用设备),而非“教具”,它们与日常使用的粉笔、黑板完全没有关联,并非完成日常教学任务所必需之用具。这种现象与微波炉在一些家庭基本闲置的状况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尽管说明书上介绍它能烹饪出多种美味佳肴,但是,没有多少中国人愿意放弃“火+锅”的煎炒烹炸。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课堂教学信息化遇到的首要问题不是缺“米”(教学资源),而是新“炊具”不好用,或者不习惯用新“炊具”,不会用新“炊具”。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有“米”,“巧妇”也难为之。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将信息技术挡在课堂外的是“技术”本身,不合理的技术方案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第一重障碍。

   因此,要实现课程整合,先要整合技术。“教育科技,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软、硬件设计和开发的创新思路上,是要从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技术的功能和开发者特长、爱好出发;要适应教师,而不是试图改变教师;要让新工具帮助教师,而不是去束缚教师;体现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决策上,就是要引导企业开发人性化的、专业化的教学产品,推荐一些适合教师的、可靠的技术解决方案。比较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多媒体、一体化(如将黑板、粉笔、电脑、投影等整合为一体,去掉电脑的一些多余功能,满足教和学的需要),稳定性、可靠性高,免维护,操作简单,易学易用,性价比高。

   “整合技术”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第一个突破口,而只有实现第一个突破并进入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第二阶段,大力建设教学资源才可能有意义。如果软、硬件难学、难用的现状没有根本性改观,如果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没有真正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将资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投入越多,闲置就可能越多,浪费就更大,至于让教师“人人动手做课件”,更是事倍功半,舍本求末。

   根本突破在于教学改革与信息化的互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两大主题,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是教育信息化,最终的落脚点都在课堂、在教学过程。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如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粉笔+黑板”实现起来局限性很大,而信息技术应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从技术角度看,“粉笔+黑板”的功能更适用于传授式教学,而难以用于“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然而,“传授”和“接受”的惯性依然很大,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很多愿意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教学方式还是灌输式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往往并无优势,甚至是画蛇添足,沦为一种新的灌输式的教学——“电灌”。“灌输式”教学的后果是:学生脑子里装满了太多的答案(已知的知识),而发现、探求未知的意识被削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打折扣,创新思维被束缚,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如果教师从“灌输式”教学转向“引导学生质疑、合作、发现、探究”,信息技术就可能成为教改的重要工具,即创设“质疑、合作、发现、探究”情境的工具,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并且信息化带来的教学效率的提高,使教师有时间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擅长主动参与的学生也会从中受益。

   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化过程的阶段性特点告诉我们,基础教育信息化不能采取一个模式,一种思路推进,而应根据不同阶段特点,采用不同的应对措施。以信息化支持和促进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引领信息化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根本突破的关键。

 


—— 信息源自:中国电子政务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