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目前用于科技计划项目安排的资金由2006年前的不足1亿元提高到2.6亿元左右,这就为我们凝炼科技领域中的大项目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根据内蒙古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通过近一个阶段若干重大专项的陆续实施,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发展有望在四个方面实现新的跨越。
一是培育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自主技术,远景形成一批优势科技产业集群。如突破稀土合金材料关键技术,形成新一代稀土应用器件系列制品及产业集群;突破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形成应对国家能源安全的后续能源产业集群和研发基地;突破磁管道运输系统设计及制造关键技术,形成新型直线电机运输系统技术标准体系及关键装备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等。
二是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自主创新基地。建设自主创新基地,特别是高起点大规模的基地,是提升综合科技实力的基点,也是实施大项目的落脚点。过去,内蒙古自治区曾经建设过不少基地,但由于没有大项目支撑,很多基地也没有形成规模,甚至半途而废。“十五”以来,一系列大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创新基地的建设步伐,如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已经建成的羊绒、乳品、稀土、兽用疫苗、草业机械、大风机、蒙医药、生态综合治理等研发基地;“十五”以来自治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中,也迅速形成一批高起点基地。我们在重大项目的立项设计时反复论证,渐次启动了上述创新基地的建设,期待在今后数年内逐步形成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能领先技术潮流的创新基地集群。
三是在若干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近30年里,内蒙古自治区依次在羊绒、重型汽车、生物制药、发酵控制技术、稀土、奶业等领域实现了整体或局部跨越,在跨越实践中产生了鄂绒、北重、双奇、灵奕等跨越模式。当前,我们又有一批新的领域面临着“机会窗口”,存在着潜在的跨越可能。比如说生物质能,尽管在这个领域目前正处于“萌芽”状态,但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和丰富的资源禀赋以及我们围绕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发电开展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最有可能随着该领域的技术跨越最终完成产业的整体跨越。此外,马铃薯、畜牧业装备制造、蒙药、生态产业等,也都存在着整体或局部实现跨越的可能。
四是继续集聚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内蒙古现实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和核心技术自主产品的稀缺,根本原因是高端人才、特别是创新领域领军人才的缺失。以项目为纽带,引进高端人才直接承担重大项目首席或进入战略联盟人才核心圈,这是一项操作性强、能最快见到引人用人效果的方式。这两年通过这种方式,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吸引集聚了一大批人才,包括院士、博士近百位。大项目的人才集聚效应有助于形成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高层次智力支持体系。
能否实施更多的重大项目,也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志。在创新型内蒙古的建设进程中,我们结合区情努力实践以大项目带动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目前刚步入轨道,初显规模,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领域,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努力探索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