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让学生研究成为教学常态

--------------------------------------------------------------------------------
点击次数:4691  发布时间:2009-4-20 11:49:58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主体、生活、活动、情感、体验等理念,老师们似乎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老师们是否已经理解并确立了这些理念,理解和确立的程度如何,恐怕仍然有待存疑。而且,任何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实践,实质上都是一个不断转变旧理念、确立新理念的过程。

  品德课程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当前,如何把新理念切实转化为每个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是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的问题。同时,在由理念向实际教学行为转变的过程中,教学实践呈现出两种状况:一是只有部分教师能将这些新理念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二是只有部分教学行为体现了这些新理念。但是,无论是部分的教师还是部分的教学行为,都只是属于局部的、个体的或个别性的变化。

  那么,要真正实现整体推进,一个重要的途径就在于把体现新理念的个别性的新教学行为或新教法转变为学科的教学规范和课堂教学常态。为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研工作中,我们提出“聚焦学生研究,构建生本课堂”的课题,倡导对学生进行深度研究,树立并促进“生本”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进一步成为普遍的学科教学规范和课堂教学常态。

  究竟什么才是以生为本

  现在,以生为本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课题了。但是,老师们是否真正实现了从以师为本、以本为本向以生为本观念的转变呢?而究竟什么才是以生为本?或者说,究竟应该以学生的什么为本?这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深入思考和深度研究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三个特性来理解以生为本。

  主体性。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教学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就可能蜕变为一种“训练”。

  差异性。在一般情况下,教育者常常觉得差异是件麻烦事。但是,这只是表层的看法。从深层次来看,可以把课堂看作一个由多样性个体组成的生态系统。这样,每个个体都可以很好地在这个系统中生存和发展。同时,每个个体对这个生态系统也都发挥着自己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样,教育中的差异就变成了一种财富。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尽力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条件,尽力去重视研究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

  发展性。学生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个体已经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未来发展水平及其相互关系。教育教学在学生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转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们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可能性,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起点和空间,明确学生已经表现出来和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怎样才算是构建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为了学生、基于学生、通过学生来发展学生的课堂。构建生本课堂,需要通过一系列教学行动策略,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上,并且上升或提炼为教学规范,成为普遍的教学常态。

  把握教学起点,定位教学目标。在品德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普遍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不研究或者很少研究学生的已有水平和真实情况。但是,在课堂上,由于教师拥有很大的优势和权威,对于教师的教学,即使不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真实状态,学生也不太可能表示抗拒或反对,而更多表现为被动地适应或顺从。因此,为了构建生本课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

  首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前,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真实状态。其次,由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源于生活、指导生活、引领生活的课程,因此教师还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

  当前,在品德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深入研究学生,不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常常会出现非常尴尬的情况,也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比如,在现代社会,由于学生的家庭状态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和其他特殊家庭状态并存。在开展亲情教育时,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不能针对具体情形开展教学,就有可能会伤害部分学生的情感。

  为此,我们提出:教师需要整体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通过观察、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与课文学习主题相关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针对性。

  贴近学生生活,组织教学内容。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教师应该选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

  为此,我们要求: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组织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及时吸收社会发展信息;教师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能力水平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规范方面,我们建议: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低年级宜以活动体验式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宜增强问题探究式教学。

  师生平等合作,积极对话互动。教学不是“你教我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共同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与学生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善于激励学生,关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地飞翔。

  因此,在教学规范方面,我们要求: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多元对话,教师有真情实感;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合理调整教学预设。

 


—— 信息源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