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努力实现后勤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不断提高后勤综合保障效益的根本保证。广州军区某仓库通过加大从严治军力度、创新工作管理方法、突出训战一致、信息化与正规化同步建设等有效措施,提高了各级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推动了后勤规范化管理深入发展,后勤保障能力跃上新台阶。其经验值得借鉴。
五盖山下,广州军区某仓库。随着电脑屏幕上发出一连串清脆的报警声,网上传来一条信息:为“一线作战”的某部紧急补充20套某炮种配套附件。
笔者在现场看到,在每套配件上,条码标签与仓库门口的感应器进行信息“自动对号”,显示放行绿灯后,配件就可出库集装上车。而在指挥所的管理系统上,出库配件的数量、型号、出库时间等信息要素,都会实时在系统上滚动弹出,并可随时打印成清晰的报表清单。
日前,在全军后方仓库业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观摩会上,这个仓库围绕提升实战保障效益取得的业务正规化建设最新成果,赢得了总部考评验收组的高度评价:值得全军推广。
从硬件过硬到软件不软
一次,仓库某洞库接受上级检查,一流的硬件设施,过硬的业务水平,让工作组领导一路啧啧称赞。可在工作组正准备登车离开时,却在洞库门口发现了3个烟头。“禁烟重地”居然有烟头!工作组同志难看的脸色,让陪同检查的仓库领导好不尴尬。
仓库三令五申,不准携带火种进入技术区,严禁在技术区内抽烟,可为什么就是没有落实在行动上?此事引起了仓库领导的深思。他们深入基层实地考察,发现这样的禁令其实众所周知,可为何有的官兵敢把令箭当鸡毛?他们调查了解到,进入技术区的,要么是领导,要么是技术区工作人员,两者都是熟人,战士们不得不讲情面。一些官兵认为,作为军械洞库,火种并非“极危品”,没有必要“小题大做”。于是,技术区“严禁烟火”的规定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后,该仓库领导意识到,抓管理,建章立制是外在条件,日常养成才是内在关键,管理走向规范化,必须坚持“硬件”和“软件”一起抓。为此,他们在重视建章立制的基础上狠抓日常养成,大力开展了每年一次的“条令学习月”、每周一次的“制度落实日”等活动,采取专题讲座、办班培训、作风整顿等方法,着力打牢官兵遵章执纪的思想基础,使全库官兵自觉用条令条例约束自己的言行。
抓工作千招万招,没有严格的责任制都是“虚招”。针对仓库担负武器装备储存、收发、押运等特殊任务,他们严格建立完善了一人一责、一岗一责、一事一责、一物一责的联动责任制。管理重担千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过去,武器装备的管理、使用和维修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联动责任制建立实施后,工作效率实现了大幅提高,原来需要3天的作业量,现在仅用1天即可完成。
如今,进入技术区主动上缴火种,步入库房齐进齐出,库房作业关闭洞门等已成为官兵的自觉行动,仓库管理逐渐步入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从静态规范到动态集成
2006年仲夏,仓库奉命快速向某部发放一批军械物资,9门火炮被官兵迅速安扎在火车平板上,可车皮却迟迟未能起运。原来9门火炮既有高炮又有地炮,生产厂家、出厂年份、质量等级都不一样,由于入库时其备附件没有进行分类存放,部分附件一时没有找到,后来增派保管员多方查找,才避免了发放时间的延误。
对此,仓库领导认为,这化那化,关键在于观念转化。一些官兵认为,物资进了库,就如锁进保险箱,不会丢不会跑,用时可以“开箱”找。对此,仓库用现代战争观“校正”官兵思想误区:现代战争追求精确保障,而战时的精确保障,则来自平时的精细管理。
先破才能后立。该仓库按照静态规范、动态集成的思路,对照应急保障标准,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库房物资大清查,并按指挥保障要求分类定点存放,使各类物资管理实现了模块化、集装箱化和标准化。
按照“电话号码+区号”模式设置。先后对轻武器、火炮、车辆、油机和光学器材等进行“搬家”,将每一件物资与对应的存放位置统一建立登记册,录入信息系统,真正实现了海量信息奔流网上,金戈铁马一览无余。
组织“私人医生”式技术检测。去年,该仓库对所有库存物资进行了“全身体检”式技术检测,为每件装备建立“健康档案”,做到能实时掌握装备“健康状况”,准确提供预期信息。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精细管理之下,仅去年下半年,仓库先后收发物资近40次共30多个车皮,派出押运员62名,行程近2万公里,均做到了准确、及时、安全。
从纸上预案到实案演练
部队编制体制调整后,仓库干部精简过半,日常保障任务成倍增加,他们在官兵中大力灌输“后方即前线”的现代战争观念,把仓库建设目标紧紧盯在保障打赢上,着力推进平时工作与未来战场的无缝链接。
针对人才短缺的问题,他们以“一专多能”训练为突破口,按照两个“1∶3”储备战时急需人才,即1个岗位有3人能上岗履职,一种装备有3人会熟练操作。目前,该仓库98%的官兵达到上级规定的专业素质标准,其中70%的实现了“一专多能”。
为了使各类保障方案真正进入各级指挥员的头脑,他们结合战备演练、野战训练、联合演习等重大军事活动,采取作战方案跟着任务变、贴着实战演的方式,大力锤炼各级指挥员在各种复杂战场环境中的组织保障能力。如在收发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库区道路被炸、站台被毁的实战背景;在库内作业时,设置库房断电,强化官兵在停电状态下的作业能力,等等。
他们还积极整合信息资源,解决了信息网络系统中指挥、通信、装备互不兼容的难题,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仓库光纤网络工程,在包括4大系统、14个子系统的信息化平台上,全面实现了业务处理网络化、综合监控数字化、保障资源可视化、基础数据标准化。
平时着眼战时,训练场对接战场,推动着该仓库保障力迅速跃升。去年6月,该仓库应急保障分队在一场装备野战保障演练中,仅对前方阵地某防空旅实施快速机动保障这一项,整个过程就比预定时间缩短了近20分钟。前来观摩的首长一致评价:平时训练有素,战时保障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