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结束的“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表示,要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逐步完善教育评价办法,不以升学率对学校排队,不单纯以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制止对高考成绩的各种炒作,炒作高考成绩违背素质教育。(今日本报A8版)
每到高考时节,中学附近的宣传栏和挂出的横幅上以及媒体上,总是不鲜见对高考分数、高考状元的张扬,而且屡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样的舆论气氛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考生:分数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因为在现行教育制度下,考试成绩永远是硬邦邦的道理。优秀的高考成绩,并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的成功,而是关系到人生前途的大计。只有高分才能上重点大学,只有重点大学才有优良的师资,只有在优良师资的熏陶下毕业才能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这是一考定终身啊,由不得你不重视,由不得你低估分数的决定作用,所以社会上和学校里形成了单纯以成绩考查学生素质的教育氛围。
谁造就了这样的氛围?不是别人,正是以教育部为首的教育行政部门。既然大学以分数为录取准绳,上大学又是人生中如此重要的经历,那中学对高考成绩自然就不敢怠慢,要不然学生的分数不高、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校长该怎么向家长和行政部门交代?学校难免借炒作推波助澜,让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聚焦于考试成绩。这次教育部出面制止炒作高考成绩,不知是出于深刻的自省还是糊里糊涂的自打耳光。而且,教育部只是说炒作高考成绩违背素质教育,没有对高考本身作出评价,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实效实在令人怀疑。
教育部来反对炒作高考成绩,说明教育部对高考成绩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抱有警惕,但真正有效的还是抓住症结,改革高考制度,把决定招生标准的权力下放各高校。唯成绩论是教育界的顽疾,不下猛药、不下刮骨疗毒的决心不行,一些“反对”、“制止”之类好听、不管用的喊打还是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