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中国家庭教育父母需要改变领导心态

--------------------------------------------------------------------------------
点击次数:4937  发布时间:2009-4-8 10:14:22

   读者提问:

    好烦人啊!最近父母又开始和我唠叨“生孩子”的问题了。小时候,他们管着我的学习;长大了,要求我赶快找对象结婚;好不容易结了婚,现在又催我生孩子。白天工作已经够操心劳神了,晚上回家还得思量着怎么和他们周旋。只要我稍微表现出“不想生”,他们就会说:“你都30多岁了,在过去,孩子都应该上小学了。”我真不明白,从小到大,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就这么喜欢替儿女安排生活?我究竟要“老”到什么程度,才能给自己做主?


    解惑者:

    陶然,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心理咨询专家
    卢悦,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

    □文/本报记者 蔡虹                                                                      

    事件背景: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日、韩、美四国在去年9月到10月联合进行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结果令人忧心。
  研究人员在对北京、陕西、黑龙江、浙江等20所中学的1506名高中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33.6%的中国高中生遭受过父母打骂,31.4%的人被父母讽刺挖苦或者冷落,8%的学生被迫学习器乐、舞蹈、绘画、书法等。与其它三国相比,中国子女与父母的聊天最少,更多人选择与网友沟通。


    专家释疑:

    “中国式父母”对待孩子的成长,一直都伴随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像领导一样,对子女的学习、作息,以及业余生活都进行分配和要求,缺乏安慰意识,导致子女出现心理压抑和强烈的孤独感。
  在美国,家长通常会尊重子女的选择。在沟通上,美国大多只表达“建议”而不是“命令”。比如,孩子如果不喜欢学校的物理老师,向父母抱怨,他们通常会说:“孩子,我完全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今后你可能还会遇到这样的老师,我们能不能尝试去适应他?”相比之下,中国父母则往往会语气严厉地说:“老师能有什么错,成绩不好别找借口。”
  更糟糕的是,“中国式父母”不科学的沟通方式,并不只限于针对青少年群体。待子女成年后,矛盾同样会在工作、择偶、生育等方面延续。父母们经常会无休止地唠叨自己并不美好的成长环境,以此证明“吃过苦的人更有经验,更正确”,并要求子女继续服从。
  事实上,这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关系密切。当下“70后”、“80后”的父母们,大多成长于文化经济的贫瘠时期。尤其在文革后,文化的空白使人们普遍缺乏信仰与精神寄托,内心焦灼。他们始终认为,外界是不安全的,因此在教育子女上会过分小心,展现出权威式的溺爱,甚至期望从孩子的成长轨迹中寻求一种心理
补偿。
  目前,中国“教育失范”的家庭已多达85%。父母们急需改变的,不是他们的措辞,而是“领导心态”。

 


—— 信息源自:北京科技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