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讨论正酣,虽然不见庐山真面目,但眼下的“口水战”却的确日复一日的厉害了。任何关于“纲要”的细节和消息不胫而走,无疑都曾成为或者正在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焦点话题。譬如日前有媒体报道说,现在正在讨论普及12年义务教育,一是向上普及高中教育,另一个则是往下,多增加学前教育。俨然又成为了人们借以透过“纲要”面纱窥探和审视其中内容的重大导火索。
但支持派和反对派之间的界限如此明显却又实在令人好奇和不解。支持派公开表示“12年教育符合国情”“12年义务教育的推广正逢其时”等等。至于“反对派”,最主要的角色则非教育部莫属了。教育部昨日表示,我国仍坚持九年义务教育,目前义务教育的重点是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基攻坚计划(实现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2年义务教育的做法不符合我国目前国力。(新京报 4月1日)
当然,教育的表示并非可以全然认定“反对”12年义务教育的做法。而其主要表达的意思是暂时“不宜”,并非一口咬定的“不能”。之所以“不宜”,则关乎“国力”的基本现状。个中理由似乎充分,但支持派却针对“国力”之说,直接表明“不差钱”。
以世界诸多国家比较当下中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甚至部分非洲国家都已推行12年义务教育,则又直接表明我们教育“不差钱”却“差观念”的(部分)现实。
关于12年教务教育的“行与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进而反观各自言辞,笔者又不禁发现我们各方所寄予教育的最终期盼似乎殊途同归。因为,立即推行12年义务教育的做法终究不是集中在“能”与“不能”的焦点上,而是更多的放在了如何将义务教育且不仅仅是义务教育做好的根本问题上。
“纲要”作为我国教育领域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必然会对“12年义务教育”这样的愿景作出规划和设计。而接下来剩下的自然就只有“时间”和等待了。
部分有条件的省市和地区可以推行12年的义务教育,教育部方面并不反对。可是那是有条件的极个别地区而非中国所有的领域。甚至是教育部大力鼓励和支持这样的行为,在外围辅以声援,但也还是难以令民众满意。原因何在?
笔者以为,当前的教育领域本身的不公以及由现行教育体制所带来和造成的更深层次、长远的积弊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不得不马上着手救治,否则“寝食难安”。何况,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之于国家和个人其重要程度有目共睹。
此外,重庆地区万余名农村地区学子面临高考的弃考事件之类的新闻事件留下的痛心疾首的印象也还未曾逝去,因而,12年的义务教育的争论才在眼下如此热烈。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教育部的及早澄清和声明,更使得所有的讨论与激辩日渐沦为事实上的“口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