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城乡有近50%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长大的。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在我国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等的压力下,该如何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老师:隔代教育的孩子自理能力差,不爱与小伙伴玩
在内蒙古大学幼儿园工作的刘晓兰老师说,她带的孩子里,有近一半是每天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负责接送,并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的。这些孩子因为长期生活在祖父母的“过分爱护”中,较其他孩子而言,自理能力较差,吃饭、大小便等都需要人照顾,不喜欢户外活动,也不喜欢找小伙伴玩。巴特尔老人是来幼儿园接孙子放学的,他说:“我们这代人抚养自己的孩子时,生活条件很差,连衣服都是大的穿小了给弟弟妹妹。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当然不想再让孙子受罪。而且我和他奶奶都退休了,有很多时间照顾孩子。这孩子可是我们老两口的‘开心果’,为他做什么我们都愿意!”
父母:孩子见到我们都没话说,只听爷爷奶奶的
王女士的儿子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民族幼儿园上学,由于干的是一家企业的会计工作,她忙得很少有时间照顾儿子,于是儿子平时都是在爷爷奶奶家住,到周末才接回家。本来以为好几天不见面儿子会想爸爸妈妈,但儿子似乎跟父母并不亲近:“回到家让他干什么他都不听,一点儿规矩也没有。也不怎么跟我们说话,还总嚷嚷着要回爷爷家。”王女士满脸愁容:“有一次,我们想问问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他却说我们烦,还是爷爷奶奶好,从来都不问这些。我们这当父母的听了可真伤心,但也没法和老人们说,毕竟他们也是出于爱孩子才这样的,再加上我们也真是没时间带孩子。”
社会学专家:不能完全依赖隔代教育,呼唤亲子教育的回归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副所长孙晓刚说,即使父母工作再忙,也应该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完全依赖于隔代家长对孩子人格和性格的完善很不利,而且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隔代家长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缺点,过度爱护造成溺爱,并且由于时代观念等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父母存在差异。孩子正处在最幼小无助的时期,对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来自其照料者,此时谁给予孩子最多的关爱,谁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也因此,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疏远父母,过度依赖隔代家长。
对此,孙晓刚的建议是:隔代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孩子的父母树立威信,并且多带孩子到外面玩,帮助孩子发展与同伴、他人的关系。来自小朋友、叔叔、阿姨的关爱也会带给孩子温暖,有助于孩子对人的信任与开放,利于日后的亲子相处。“隔代教育”最终还应该回归到“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