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问题最大的是教育,变化最小的还是教育

--------------------------------------------------------------------------------
点击次数:2634  发布时间:2009-3-26 10:48:54

 

今日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失业,不是GDP保8,甚至不是官场腐败,而是教育。

和我的研究生们在读书会上讨论哈丁的文章《公地的悲剧》(1968)与《对<公地的悲剧>再思考》。前文极其出色,但完美在社科领域是不存在的。同学们争相指出哈丁的一个盲点,他认为人类无法解决过度生育问题,必须靠“共同赞同的相互强制”,但该文发表不久欧洲历史便空前逆转,人们的生育愿望急剧降低。进而他更大的命题——很多事情“没有技术解决办法”——也值得商榷。肯定有很多难题“没有技术解决办法”,这是哈丁的洞见。但是哈丁举出的例子是存疑的。

我认为,欧洲人生育愿望降低的根本原因是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进而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事情是复杂的。过度依赖技术是不行的,小看了技术的广泛影响同样是不行的。今天世界人口已达65亿,没有技术的伟力是不可能的。技术继续发展,解决80亿人的温饱是完全可能的。

马寅初的时代政府鼓励生育是愚蠢的,但马寅初的时代如果经济政策对头,便不会有那么大的吃饭压力,乃至走上矫枉过正的道路。事实上,今天世界上多数经济强国的人口密度高于中国。如果有了优异的技术和出色的管理,人多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而如果没有,确实很可怕。

原则上我同意哈丁的主张,有些“公地”需要“共同赞同的相互强制”。但实行起来难乎其难。靠什么机制走向“共同赞同”?未建立这一机制的时候,紧迫的问题该怎么办?中国的人口政策就是这样出台的。它一半符合哈丁的主张,而另一半不符合当然就意味着不是哈丁的主张。不管怎样,中国人口政策的实践对全人类在认知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一个家庭一个孩儿的影响极其深广,不可能有哪个人事前能认识到其后的全部变数:独子一代被娇惯出的性格,一个人不弱于两个人的高消费,乃至几乎无解的应试教育。

中国时下的高考竞争太惨烈了,它导致了几乎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厌学。而学有所成的第一前提是喜欢,是热爱。厌学是心灵的癌症。为什么中国当代教育演化到这步田地?我以为最大的原因是独子政策。绝大多数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愿望和天分。如果不是独子,多数父母会因为家庭的经济压力和孩子的兴趣,听任其中一个甚至两个不走科举道路,因为周围有了一批父母放行,缓和了他的心结。今日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失业,不是GDP保8,甚至不是官场腐败,而是教育。我们接连几代的孩子活得极不愉快,我们最大的资源——未成年人的才智——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而是蒙受严重摧残。

一场小小的读书会,竟从哈丁说到独子,从文本说到社会。

临近尾声时,博士生刘阳冒出惊人之语:教育部应该是中国的第一大部,它管的人最多,占人口四分之一以上,很多人(不算教师)一生的三分之一都是在教育部管辖之下。我搭了一句腔:第二大部直接管理的人口恐怕连全民的3%都达不到。刘阳接着说:如此说,应该是第一副总理直接抓教育,而不是什么主管。

我觉得这后生所言很有一些道理。不是说职高权重的人来抓教育就一定奏效,我们前些年就是第一副总理主管教育,丝毫没有改变走向,未来教育的希望决不在一个领导手中,但是由位置很低的人来领衔这么大的事情本身就极不协调,重大的举措不可能出台。改革三十年来,膨胀最猛的是教育,全民最重视的是教育,问题最大的是教育,变化最小的还是教育。教育已经走到了荒诞的地步。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