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取消文理分科需改进文科教学

--------------------------------------------------------------------------------
点击次数:3424  发布时间:2009-3-18 10:10:39

  从通识、博雅到自由、解放,先要澄清,文科是什么!

  记:还是接着“金字塔”来说吧。你的意思是,越宽阔的知识底座,就越能限制现代分科与分工的负面效应。那么,能够提供这种底座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通识教育吧?你又说不仅要研究病理,也要研究药理,那么通识教育的内在药理是什么呢?

  刘:寻常所说的通识教育、以及博雅教育,此外还有自由教育、甚至解放教育(我本人的极端译法),其实全都译自同一个外来的说法,即liberal education 。人们常就这些译名争执不下,然而照我看来,他们举出的理由正好说明,在所谓liberaleducation的说法背后,原本就多元包容和并存着诸如通识、博雅、自由和解放等含义,而这些纷然杂陈又缺一不可的义项,又正是在语义的漂浮中产生的。由此可知,跟那个很温和的博雅概念连在一起的,以及跟那个很博学的通识概念连在一起的,其实正是自由的精神,强调自主思考、大胆创造、独立判断,和个人的道义责任,由此就造成了精神的解放!

  记:就是说,这场文理分科之辩中,许多人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言说,包括你那个“杨振宁加唐诗三百首”的形容,不仅远不能解释通识教育,甚至是极为有害地遮蔽了其精神实质?

  刘:呵呵,那只是我信手拈来的一个比喻罢了。如果杨振宁这个形象,还可以相对完整代表理科知识,那么“唐诗三百首”这个形象,则远不能完整地代表文科知识。可惜的是,在一个由技术理性主导的社会中,对于文科的这种片面理解,还真不能说是少数例外。如果说,跟刚才那一串词汇,即通识、博雅、自由和解放连在一起的,是这样一种精神发展的逻辑——由日渐拓宽的世界视野,和日渐丰富的文化素养,而获得人类境况的全面把握,以及基于这种同情性了解所激起的伦理责任,那么,尤其在当今的社会中,则主要是由于文科知识的缺失,而妨碍了大多数心智沿着这样的阶梯攀升。

  记:那么,你所理解的完整意义上的文科,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呢?

  刘:跟所有其他的概念一样,文科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变迁的,并且一直在与外界的对比中重新定义自己。即使在最通常的理解中,文科也是跟理工科相对而言的,所以这显然是一个现代概念,并非仅仅指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文理分科,还更因为我们原本就不能笼统地谈论文科。比如,毛泽东在“文革”中发出过这样的最新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他在这里所排斥的文科,跟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科,意思就有很大的不同。

  记:说到那个时代,当时被“取消”掉的,比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恰恰是如今文科中的显学。而如今称作人文学科的文史哲,当时虽然保留了下来,也难有堪称学术性的展开。由此看来,文科这个概念,人们虽然到处在随便用,但他们说的未必是一回事。

  刘:然而在处理文理分科问题的时候,这又是最需要澄清的。如果还是“文革”时代所理解的那种文科,那么休要讲毛泽东在抵制了,就连我本人也要抵制它,而这样一来,取消文理分科的举措不仅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哪怕全民都不学文科,也不会有多大损失。我们经常能见到,凡是浸习于那类教育内容的人,心态和学识都会超常地褊狭,甚至直到现在,都会本能地反对改革开放!

  记:如果是刚才谈到的作为自由教育的文科呢?

  刘:如果是这样的文科,情况正好就掉转过来了,休说那些将来要研修文科学术的人,就是那些毕生要从事理科研究的人,也是先来多受一些文科知识的滋润才好!那样的话,他就会存养出一种研究的心态—从怀疑的精神、大胆的联想,到道义的责任,和思考的动力。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说中国学生虽然考试成绩突出,却天然拙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人们也许没有领悟到,这正反映了我们文科教育的失败!

  必须单刀直入地挑明:一旦取消文理分科,配套地也要更新文科概念、改进文科教学,以凸显作为未来社会基础的公民文化

  记:看来把中国的中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弊端,简单归咎于文理分科,还是一种不求甚解的做法。不过,对于那些急于进行操作的人来说,我们现在的这一番谈古论今,是否会显得迂远了一些?

  刘:其实恰恰切中要害!实际上,只有在既认清了病根,又研究了药理之后,才有可能真正对症下药。一旦达到了这种认识,再来面对那种“非此即彼”的问题——高中阶段究竟应该继续保留还是取消文理分科,人们就会不屑于进行电视抢答了。相反,他们会一脚把球再给踢回去——要我们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首先告诉我们:在作出文理不再分科的改革决定之后,还有没有下一步的配套举措,哪怕只有一个配套的临时腹稿也罢!

  记:你这么一说,恐怕是碰到目前拟议中甚至是正在施行的不少所谓改革措施的要害了。比如就曾有教育专家自信满满地“提醒”公众:这次的《规划纲要》,前面有“改革与发展”来定义,注意,是把“改革”放在前头!我记得你对改革与守旧,尤其是教育领域的改革有过专门的分析。

  刘:你是指我最近发表的那段话吧?——“如果这种行为从一开始就定错了目标,或者更有甚者,如果这种行为从一开始就没有定下目标,只是随波逐流地走一步算一步,那完全是有可能‘摸着石头过不了河’的!”记:根据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收集到的信息,目前意见呈现两极化:高中学生和家长赞成维持现状的多,高中教师也多数赞成维持现状,而大学教师和一些教育研究者则赞成取消分科。即,当事者赞成维持现状,“旁观者”主张取消文理分科。你如何评价这种意见的分化?

  刘:这种分化当然在意料之中,一边是从应考的现实出发,另一边则从教育的理念出发。然而正如我们开宗明义就指出的,这样一种要么简单反对、要么简单支持的立场,还是向上峰提供对策的做派。实际上,基于上面进行的分析,更实事求是也更眼光长远的回答,理应是这样的:如果此项改革预示着一整套系统工程,而接踵而来的改革还会推出,那么当然应该全力支持。这意味着,社会上主导性的文科概念将会大大改进,不仅包括更新了内容的人文学科(文学、史学、哲学),也将包括当今人类社会不可须臾稍离的社会科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这样的改革举措,必将造福于子孙后代,因为作为未来社会基础的公民文化,就将从我们的教育内容中呼之欲出!

  记:恐怕事态不会发展到你所畅想的那么远吧?

  刘:然而改革,哪怕是仅仅一小步的改革,也都是需要远见的!不管改革者是否清醒意识到了,他所发动的社会工程,都势必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就是说,无论在事后被动接受,还是在事前主动争取,后边那队多米诺骨牌,肯定还是要一张张倒下的。在这个意义上,改革事业就不能光是跟着触觉走,甚至不能光是跟着感觉走,而要在心中有一张理性的蓝图,哪怕这张蓝图随着事态的发展,总要不断修正和调整。

  记: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你所希望的那种更新文科概念的配套举措尚不在议程之内,那我们还不如不要采取急切的措施,不要急于“一锅煮”地把高中文理分科取消掉?

  刘: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革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前者意味着,对于改革成本是可以估算的,如果一项举措虽有些微的收益,其成本仍然大于收益,那显然就会得不偿失了。后者意味着,应当学会像下棋一样多看几步,要是手中这招看似无关紧要的闲棋,虽未挑明必会带来一套组合拳,却势必诱导出步步紧逼的积极发展,这就是值得尝试的。不过,九九归一,在改革过程中最怕的就是鼠目寸光,不管有意还是无意,总是视而不见这项事业的系统性和总体性——要知道,正如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被简化为行政体制改革,否则就会徒劳无益一样,现在这种取消文理分科的设想,只能当成进一步推动文科改革的动力,否则不仅不会得到多少好处,原有的弊端还会被放大!

  记:怎么会这样呢?

  刘:我们已经反复讲过博雅教育的意义,可知过多和过早地偏科于数理化,肯定是有其负面效应的。以前有一句俗语:“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可以把它改正成“光学数理化,走到哪里都褊狭”。然而话说回来,现行的理科知识至少还有一个用处,那就是如果以此为标准进行考试,要比用现行的文科内容更能验出智商,而不是单纯的背诵功夫。也正因为这样,尽管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一直作为大热门的理科考场,总还能甄选出智商相对较高的学生,让他们作为科学技术的后备军,投入到经济的腾飞中去,支撑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由此就必须单刀直入地挑明:如果在文理分科取消以后,还是一如既往地传授现在这样落后的文科,从教材到师资、从主旨到方法,都不能有显著的改善,那么这样的改革就等于是,又把以往至少还可以部分避免那些落后文科内容的考生,逼上了死记硬背的绝路,而他们如果实在是背不下去,也就只有放弃升学和深造。这样一来,物质资源的浪费倒在其次,关键是很可能反而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啊!

  记:看来这个问题还真得费点斟酌!

  刘:那可不是!为此我最后要来提示一下:如果两种政策都不怎么好,那么在一般情况下,旧的不好都要好过新的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旧的不好尽管一上来也同样不好,也造成过很多弊端和阵痛,然而历史主体却是活生生的,他们会在不断试错的经验世界里,逐渐摸清如何抑制(或部分抑制)它的坏处,甚至经过创造性转化和诠释,反而能悄悄地变害为利。我把这种经验主义意义上的变化,看成在社会的自然磨合过程中,不经意出现的暗自体现着群体智慧的代偿机制。而正由于这样的代偿机制,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乃是司空见惯的常事,我们就必须从心里明确:只要是一刀切的有意识行为,特别是来自上方的生硬行为,往往天然就带有负面的效应,要求我们必须谨慎再谨慎!因此,如果暂时还没有看准病症,那么先让病人去施行保守疗法,至少比忙不迭地要给他开刀放血,更让人放心一些。说实在的,以往由于干点事太费劲,麻烦事往往都是拒不改革造成的;而现在,改革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天然就属于政治正确,所以更多的麻烦事,反而都是由于匆忙改革和胡乱改革造成的了!

 


—— 信息源自: 中国青年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