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广州市经济结构现状在2008年开始进入调整和转型期,广州市在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措施都旨在提升产业水平,改变现状。实际上,转型中涉及的人员情况,提升、转岗或转工、安置等问题无疑是保证“转型工程”顺利进行和推进的关键和基础。本文从第二、三产业的转型中分析广州市人员结构和人才构成,提出职业教育以“校中企”或“产业学校”模式,将产业转型和发展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保证广州市产业顺利转型。
一、 广州市三次产业的人员结构现状
与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类似,广州市产业结构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从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型。
1.三次产业结构对应的人员结构现状
广州市三次产业发展虽然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特别是第三次产业在2004年后基本稳定在占GDP比重50%左右,但第二产业一直占相当比重,且多年未有下降趋势。
通过广州市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与人员构成比例对照分析后发现,第一,从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来看,第二与第三产业无论是在对GDP的贡献率还是人员构成比例中一直保持较平衡发展状态:5∶5或6∶4,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很少年份占60%,而人员构成也未达到过50%。说明广州市产业分布和人员分布较为均衡。如果以人均对GDP的贡献率来计算,是第三产业稍高些,相对来说,处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平行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出现两次U型发展,第一次是1990年,第三产业达到较高水平(61.21%),以后逐渐回落,1995年回落到44.03%;第二次是2002年,上升到历史最高(64.33%),2003年又下滑到最低点(42.34%)。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二产业出现两次倒U型发展。说明广州市第三产业近20年来呈现明显的坡度发展趋势。
第二,从其对应的人员构成比例看,第二产业人员比例基本上维持在40%以下,第三产业在40%—50%之间,说明两者人员分布比例也较平均,第二产业稍低于第三产业。只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的两次U型和倒U型在人员比例中没有出现,也就是说,无论产业对GDP的贡献多少,人员比例没有多大变化。说明人的因素没有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主要作用。
总的来说,广州市近20年来的产业发展和人员构成趋于“超稳”状态,长时期保持以劳动力密集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第二产业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三产业的“超稳”状态也不宜长久维持,且人的作用不大。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构成与人员结构分析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广州市的工业结构主要由传统工业产业(主要是设备制造为主的重加工业)和引进的工业产业(主要是消费品工业)两大块组成。广州市有三大支柱产业,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50%。从这些支柱产业分析,广州市的从业人员对GDP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广州市基本形成了与国内工业结构类似的汽车工业、化工工业、电子工业等初级加工工业的状况。广州市要向第三产业转型,工业内部的三大支柱产业即将面临较大的调整和转型,即行业升级、淘汰、购并和转移。具体地讲,就是将工业重心转移到光电技术产业发展上来,并通过微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等改造机械、电子、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同时,将一些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的初级加工工业淘汰和转移到中部和西部地区,将这些行业和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制造服务业或服务制造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新形态。无论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还是第二产业本身服务化,其关键是从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转变。目前广州市处于“结构型人才短缺”和“结构型人才过剩”的双重矛盾中。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构成与人员结构分析
第三产业是广州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达到近50%。在第三产业中,人员比例最大的是批发零售业,占32.16%,最少的是文化、体育娱乐业和科研、技术服务等。按第三产业内部划分标准,传统服务业占60%左右,新兴服务业占27%左右,而衍生服务业占13%左右。说明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而新兴和衍生服务业的比例有待调整。
二、广州市产业转型中专业人才结构与人员变动
截至2006年,广州市现有从业人员6090352人,专业技术人员488113人,占总比例不到10%。其中第一产业1440人,占0.3%;第二产业112194人,(其中建筑34652人、工业71989人),占23%。从制造业和建筑业两大行业分,制造业比建筑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多了近一倍。第三产业374479人,占76.72%。
在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分配中,第三产业占绝对比例,说明第二产业的人才技术力量很弱。在专业技术人员占绝对比重的第三产业,分配也很不均衡。
虽然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总比例的77%,但从行业内部分配看,除文、教、卫、科研机构所占比例较高外,传统服务业如餐饮、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专业人员比例十分低,而新型服务业如租赁、房地产、居民服务等更是匮乏。
面临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原有的职业结构面临解体,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日趋提高,职业更替速度愈来愈快。同时企业应对科技的挑战和竞争,越来越向高绩效发展。近几年,广州市在产业转型中人员发生变动,第二产业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
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比例占75%以上来看,广州市还差25%左右(现在只有47%),按2006年从业人员比例来看,应该有4567764人就业于第三产业,现在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有2873353人,还有1694411人可转入第三产业。虽然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但总趋势是第三产业是一个就业弹性最高的产业。除此之外,还有两大产业内部的人员转型:第二产业现有从业人员2372470人,专业技术人员有112194人,只占4.73%;第三产业现有近300多万的传统服务业就业人员至少要转移三分之一的人员。而在现有的37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传统服务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3万人,即100∶1的比例。
广州市在这次产业转型中形成了转工、换工、换岗、转岗的大比例人员转移和变动。大方向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其中有各产业内部之间的人员变动和转移。为配合这次产业大调整,人员结构的成功转移不仅为产业结构顺利转型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并且为就业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职业教育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产业转型中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产业与高职院校直接对接
目前广州市共有6所高职院校,各高职院校有各自一定的专业特征或特长。为更好地适应三次产业调整和升级,高职院校的专业要做相应的调整,大方向是以第二、三产业人员调整为主,6所院校专业设置上突出重点(产业性),将工业企业与职业学校直接对接,在行业人员升级、转工和换工中与院校直接联合。取消现有的“大锅饭”(普通高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实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学校”模式。
2.设立转岗、转工再就业培训学校
与过去成人学校培养目标不一样,也与现有的劳动部门设立的培训学校不同,再就业培训学校不是简单的短时期的培训,而是定期的、分阶段的、有具体目标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层级的培训。这类培训量之大、各项要求之高,是劳动和人事部门的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难以承受的。所以应与现有的职业学院取得直接专业性课程的培训对接,形成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的有效结合,实现各类产业人员转型中的良性循环。
3.企业内训和外包教育相结合
企业内训一直作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基地,虽然有直接、针对性和行业性强的特点,但缺乏系统性和广泛性,是一种比较狭义的职教。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工作岗位的变动和更替甚至职业岗位的解体,其变化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要改变仅依赖企业内训就可以稳定工作的思想,将企业内训和外包的教育培训有效结合,形成“企中校”和“校中企”的大工作概念(即社会工作)。
4.人才供需上与产业的高度链接
对高职院校而言,人才供给有两大类。一是高技能专才的供给,二是转岗、换工的供给。目前,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上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专业型人才供给的梯队教育。
专业技术人才是广州市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占从业人员比例相当低。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大力增加专业技术人才。要实现这一庞大的人才队伍供给,学校要有意识地进行有序的梯队式教育。要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不等级别的人才梯队,按年级和能力分班、分层级进行学习。学习期限可以缩短或延长,以获得相关证书作为毕业证为基本条件。将梯队式学习与能力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
2)复合型人才供给的交叉教育。
现代学科、技术一方面分化很大,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互相融合、渗透。新技术和新职业的出现使交叉性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专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专业的综合化和交叉化趋势是当前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3)精品人才供给的强化教育。
每个行业和每个专业都需要培养精品型人才。学校可有意识地选择专业特长比较明显的人才进行“精品”式教学和培养。以专长或知识专能为优势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做到越专越好、越细越好。
5.职业教育中相关配套措施
教育和学习的连贯性使职业教育从简单的教学、培训走向全社会。所以需要建造一个职业教育社会化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第一,将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纳入正式和正规学习体系,也就是承认工作技能和经验,承认职业资格,当做个人整体发展计划的过程学习,这种情况可以“个人学分银行”模式实行管理,将所有的培训、教育资源整合为一个体系;第二,建立一种开放、沟通、灵活、弹性的学习模式,最典型的是开放正规学校系统,与成人工作建立直接联系,打破正规学校教育与成人学习之间的隔阂,扬弃传统正规教育体系的终结教育模式,确保人人能够持续获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第三,建立新型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教育学习社会化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应该在全社会各系统构筑起一座上下贯通、左右联系的“立交桥”,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及相关社会团体之间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新的相互协调机制,将职业教育看做是一种投资,并非消费,其最大的回报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就业者福利,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其模式可以采取建立产业大学形式,将各个分散的大学资源整合成完整的学习资源,通过企业营销、现代化传媒通讯手段,向个人和组织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机会,真正使职业化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