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从产业转型看职业教育的发展

--------------------------------------------------------------------------------
点击次数:3478  发布时间:2009-3-18 10:04:01

 

    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广州市经济结构现状在2008年开始进入调整和转型期,广州市在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措施都旨在提升产业水平,改变现状。实际上,转型中涉及的人员情况,提升、转岗或转工、安置等问题无疑是保证“转型工程”顺利进行和推进的关键和基础。本文从第二、三产业的转型中分析广州市人员结构和人才构成,提出职业教育以“校中企”或“产业学校”模式,将产业转型和发展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保证广州市产业顺利转型。

  一、 广州市三次产业的人员结构现状

  与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类似,广州市产业结构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从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型。

  1.三次产业结构对应的人员结构现状

  广州市三次产业发展虽然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特别是第三次产业在2004年后基本稳定在占GDP比重50%左右,但第二产业一直占相当比重,且多年未有下降趋势。

  通过广州市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与人员构成比例对照分析后发现,第一,从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来看,第二与第三产业无论是在对GDP的贡献率还是人员构成比例中一直保持较平衡发展状态:5∶5或6∶4,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很少年份占60%,而人员构成也未达到过50%。说明广州市产业分布和人员分布较为均衡。如果以人均对GDP的贡献率来计算,是第三产业稍高些,相对来说,处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平行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出现两次U型发展,第一次是1990年,第三产业达到较高水平(61.21%),以后逐渐回落,1995年回落到44.03%;第二次是2002年,上升到历史最高(64.33%),2003年又下滑到最低点(42.34%)。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二产业出现两次倒U型发展。说明广州市第三产业近20年来呈现明显的坡度发展趋势。

  第二,从其对应的人员构成比例看,第二产业人员比例基本上维持在40%以下,第三产业在40%—50%之间,说明两者人员分布比例也较平均,第二产业稍低于第三产业。只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的两次U型和倒U型在人员比例中没有出现,也就是说,无论产业对GDP的贡献多少,人员比例没有多大变化。说明人的因素没有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主要作用。

  总的来说,广州市近20年来的产业发展和人员构成趋于“超稳”状态,长时期保持以劳动力密集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第二产业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三产业的“超稳”状态也不宜长久维持,且人的作用不大。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构成与人员结构分析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广州市的工业结构主要由传统工业产业(主要是设备制造为主的重加工业)和引进的工业产业(主要是消费品工业)两大块组成。广州市有三大支柱产业,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50%。从这些支柱产业分析,广州市的从业人员对GDP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广州市基本形成了与国内工业结构类似的汽车工业、化工工业、电子工业等初级加工工业的状况。广州市要向第三产业转型,工业内部的三大支柱产业即将面临较大的调整和转型,即行业升级、淘汰、购并和转移。具体地讲,就是将工业重心转移到光电技术产业发展上来,并通过微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等改造机械、电子、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同时,将一些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的初级加工工业淘汰和转移到中部和西部地区,将这些行业和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制造服务业或服务制造业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新形态。无论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还是第二产业本身服务化,其关键是从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转变。目前广州市处于“结构型人才短缺”和“结构型人才过剩”的双重矛盾中。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构成与人员结构分析

  第三产业是广州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达到近50%。在第三产业中,人员比例最大的是批发零售业,占32.16%,最少的是文化、体育娱乐业和科研、技术服务等。按第三产业内部划分标准,传统服务业占60%左右,新兴服务业占27%左右,而衍生服务业占13%左右。说明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而新兴和衍生服务业的比例有待调整。

  二、广州市产业转型中专业人才结构与人员变动

  截至2006年,广州市现有从业人员6090352人,专业技术人员488113人,占总比例不到10%。其中第一产业1440人,占0.3%;第二产业112194人,(其中建筑34652人、工业71989人),占23%。从制造业和建筑业两大行业分,制造业比建筑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多了近一倍。第三产业374479人,占76.72%。

  在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分配中,第三产业占绝对比例,说明第二产业的人才技术力量很弱。在专业技术人员占绝对比重的第三产业,分配也很不均衡。

  虽然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总比例的77%,但从行业内部分配看,除文、教、卫、科研机构所占比例较高外,传统服务业如餐饮、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专业人员比例十分低,而新型服务业如租赁、房地产、居民服务等更是匮乏。

  面临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原有的职业结构面临解体,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日趋提高,职业更替速度愈来愈快。同时企业应对科技的挑战和竞争,越来越向高绩效发展。近几年,广州市在产业转型中人员发生变动,第二产业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

  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比例占75%以上来看,广州市还差25%左右(现在只有47%),按2006年从业人员比例来看,应该有4567764人就业于第三产业,现在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有2873353人,还有1694411人可转入第三产业。虽然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但总趋势是第三产业是一个就业弹性最高的产业。除此之外,还有两大产业内部的人员转型:第二产业现有从业人员2372470人,专业技术人员有112194人,只占4.73%;第三产业现有近300多万的传统服务业就业人员至少要转移三分之一的人员。而在现有的37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传统服务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3万人,即100∶1的比例。

  广州市在这次产业转型中形成了转工、换工、换岗、转岗的大比例人员转移和变动。大方向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其中有各产业内部之间的人员变动和转移。为配合这次产业大调整,人员结构的成功转移不仅为产业结构顺利转型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并且为就业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职业教育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产业转型中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产业与高职院校直接对接

  目前广州市共有6所高职院校,各高职院校有各自一定的专业特征或特长。为更好地适应三次产业调整和升级,高职院校的专业要做相应的调整,大方向是以第二、三产业人员调整为主,6所院校专业设置上突出重点(产业性),将工业企业与职业学校直接对接,在行业人员升级、转工和换工中与院校直接联合。取消现有的“大锅饭”(普通高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实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学校”模式。

  2.设立转岗、转工再就业培训学校

  与过去成人学校培养目标不一样,也与现有的劳动部门设立的培训学校不同,再就业培训学校不是简单的短时期的培训,而是定期的、分阶段的、有具体目标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层级的培训。这类培训量之大、各项要求之高,是劳动和人事部门的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难以承受的。所以应与现有的职业学院取得直接专业性课程的培训对接,形成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的有效结合,实现各类产业人员转型中的良性循环。

 3.企业内训和外包教育相结合

  企业内训一直作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基地,虽然有直接、针对性和行业性强的特点,但缺乏系统性和广泛性,是一种比较狭义的职教。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工作岗位的变动和更替甚至职业岗位的解体,其变化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要改变仅依赖企业内训就可以稳定工作的思想,将企业内训和外包的教育培训有效结合,形成“企中校”和“校中企”的大工作概念(即社会工作)。

  4.人才供需上与产业的高度链接

  对高职院校而言,人才供给有两大类。一是高技能专才的供给,二是转岗、换工的供给。目前,在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上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专业型人才供给的梯队教育。

  专业技术人才是广州市产业转型的关键,所占从业人员比例相当低。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大力增加专业技术人才。要实现这一庞大的人才队伍供给,学校要有意识地进行有序的梯队式教育。要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不等级别的人才梯队,按年级和能力分班、分层级进行学习。学习期限可以缩短或延长,以获得相关证书作为毕业证为基本条件。将梯队式学习与能力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

  2)复合型人才供给的交叉教育。

  现代学科、技术一方面分化很大,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互相融合、渗透。新技术和新职业的出现使交叉性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专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专业的综合化和交叉化趋势是当前高职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3)精品人才供给的强化教育。

  每个行业和每个专业都需要培养精品型人才。学校可有意识地选择专业特长比较明显的人才进行“精品”式教学和培养。以专长或知识专能为优势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做到越专越好、越细越好。

  5.职业教育中相关配套措施

  教育和学习的连贯性使职业教育从简单的教学、培训走向全社会。所以需要建造一个职业教育社会化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第一,将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纳入正式和正规学习体系,也就是承认工作技能和经验,承认职业资格,当做个人整体发展计划的过程学习,这种情况可以“个人学分银行”模式实行管理,将所有的培训、教育资源整合为一个体系;第二,建立一种开放、沟通、灵活、弹性的学习模式,最典型的是开放正规学校系统,与成人工作建立直接联系,打破正规学校教育与成人学习之间的隔阂,扬弃传统正规教育体系的终结教育模式,确保人人能够持续获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第三,建立新型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教育学习社会化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应该在全社会各系统构筑起一座上下贯通、左右联系的“立交桥”,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及相关社会团体之间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新的相互协调机制,将职业教育看做是一种投资,并非消费,其最大的回报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就业者福利,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其模式可以采取建立产业大学形式,将各个分散的大学资源整合成完整的学习资源,通过企业营销、现代化传媒通讯手段,向个人和组织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机会,真正使职业化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

 


—— 信息源自:中国经济时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