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我看到记者向朝阳写的《成都人均住房面积28.3平方米 超国际初级标准》的新闻。报道说,本报讯 记者昨日获悉,成都市政府政研室去年完成的一篇调查报告显示,成都在人均拥有住房、汽车、电话等方面已超过国际化初级标准,其中人均住房面积28.3平方米,超过20平方米的初级标准;每万人拥有乘用车辆数1601辆,超过1000辆的初级标准;每万人拥有电话数6900部,超过4000部的初级标准。(2009年03月12日07:55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报道内容简洁,读罢,我为“成都人均住房等多项生活硬件设施超国际初级标准”而喜,客观准确了反映了成都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世人注目。
报道中也客观报道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非农业劳动力比例等与初级标准差别不大,但人均GDP、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等则差距较大。其中就涉及文化教育等的软设施问题,成都人生活的软设施又怎样呢?
文化方面的歌厅、迪吧布满大街,发廊、洗脚房、按摩店小巷都有,服务俱全,反映了成都人追求高尚与庸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存的现实。笔者对此不想多谈,只是说要消除“软设施”给成都人带来的“庸俗”的“软骨人”,关键还是教育问题,怎样去培养人们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让全社会人去追求“真-善-美”精神文化生活,去捍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精神。
成都的教育怎样?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大楼修了不少,实验室里计算机硬件设施俱全,前几年过来,不少孩子读小学、初中,一要托人,二要考试,三要出钱,读高中则主要向“前”看,孩子入学问题基本解决。虽然如此,法定工作日,在商场、车站等地方都能见到不少18岁以下青少年在游荡。
一次我去购书,骑自行车回家,怎么有人在后面拉我,转过去一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在我口袋里“拉”我的手机,我告诉他:“你该到学校读书哟!”没等我把话说完,他就迅速地离开了。我想这可能是外地的孩子。我想教育部门能否收留这些孩子去读书?
到学校的孩子又怎样?学的开心,学得快乐吗?
由于成都市多年来高考成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多低于绵阳、自贡等地区,新局长在会上谈“理直气壮抓高考”,各高完中包括私立学校高中部周六都要补课,只是不上晚自习了。加剧了学生负担,让国重“9中是刑场,7中是战场,4中是情场”的局面没能得到改观,其他省重、市重和一般中学的多为重压下的游乐场。造成学生、家长、老师三家不愿的局面,是我们领导的一厢情愿哟!
这是成都人生活的最基础的软设施,你看到能高兴吗?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教育理论思想高深,方法繁杂,缺乏教育生态——从生理到心理、从思想到行为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作为支撑!
解决教育这一基础软设施问题,只有教育部门领导明确,中国经济,包括成都经济,家庭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高度,人们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时,人的发展到了个性和谐发展的新阶段。西方经济与科学的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从18世纪到20世纪,库仑、安培、奥斯特、欧姆、法拉第、焦耳、麦克斯韦、皮埃尔·居里、爱因斯坦、玻尔等伟大的科学家,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主要是家庭教育与自学,与学校教育关系并不密切!
笔者有23年的教学实践,现在主要从事个体教育生态研究,主要通过家庭教育,探索出“全息教学”去体现“为一教育”理念,局部实现素质教育是“促成人们主动而正确地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学习活动”的教育目标。思想基本,方法简单,一次课,让孩子找回信心,恢复自觉学习的天性,主动快乐学习,有学生3次课,科学课从38分进步到96分,令学校老师刮目相看,改善了孩子与老师和家长的关系。现在某国重一个班有7个学生到我这里补课,也因为科学课在他们心目中变得简单,学习成绩稳步提高,是其中一个女学生成绩从100分,一学期考到147分,名次从47名进步到全班第三名;后来她给我介绍的一个男同学,从23名考到全班第二名,成绩为148分。他们都表示都能考满分。我说:“要做到这一点,你们必须心平气和——以一种平常心对待考试,不能因为成绩好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一时成绩差而自暴自弃。要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才是!”
我的教学仅仅体现了简单——真善美——正确,孩子感到认识自然的快乐——变得主动。孩子每周仅有一次课的教学时间。如果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能接受这种简单的教学,而每天主动而正确学习、劳动、工作和生活,他们的明天一定会很美好——我预言。
当初,8年前我把我的想法告诉家长,家长说:“这恐怕要两三代人才能实现哟!”告诉多位专家,专家说:“放眼宏观,立足微观,搞好教育生态科学研究!”“任重而道远啊!”。
8年后的今天,我可以告诉大家,素质教育就在“足下”,在我们向前走的每一步路中,它是“点点对应,而随机应变,使我们不会摔倒”的静摩擦。
我真正希望我个人简单的“全息教学”行为,能成为成都的教学行为,还能成为四川的教育行为,更希望能成为中国的素质教育行为。
要真正实现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我相信这被作者自命为教育“杂交水稻”能在中国本土广泛栽培,不仅能培养出一个个“止于至善”的华夏儿女,还能培养出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人,他(们)就在我们的学生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