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大联勤试点、配发07式军服、围绕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推进后勤改革……从西北边陲到南海之滨,从东海前哨到茫茫戈壁,近年来我军处处响起推进后勤变革的铿锵足音。《孙子兵法》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建设现代后勤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革故鼎新,其关键就是不断增强核心保障力。
——编者
体制:从各自为战到攥指成拳
案例追记
汶川大地震救灾中,十几万大军的衣食住行,几十万吨的救灾物资,上百个后勤保障分队的支前行动……这次抗震救灾使我军后勤保障能力经受了一次重大而全面的实战考验。
理论解析
所谓后勤保障一体化,是在高度灵活的统一指挥下,依托无缝链接的网络化信息系统,灵活编组保障力量,集约利用各种保障资源,在多维战场实施及时、精确、高效的整体联动,从而充分满足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求。同时,从根本上打破传统后勤保障三军自成体系、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局面。
目前,俄军将通用性后勤单位移交社会,撤销、合并战役环节笨重、低效的野战后勤部队,规模压缩了近40%,加快了保障一体化的进程;英军2000年5月撤销陆海空三军分供的后勤部,成立了国防后勤部,一步到位建起了通专一体的大联勤体制。
方式:从工厂到战场直达保障
案例追记
海湾战争中,美国政府的80多个经济和技术部门为军队筹集作战物资和经费,数百家航空、海运、铁路、运输公司为美军提供运输服务,73家公司供应食品、服装和药品,数十家地方医院参与了卫勤保障。
理论解析
现代战争物资消耗量大,人员伤亡、装备毁坏率高,后勤保障强度、难度和规模增大,只有实行后勤保障方式社会化,依靠强大的社会力量、快速发展的国家经济和广阔的市场,才能满足综合保障需求。
实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社会化保障现今已成为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据了解,美军的后勤保障社会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平时一般性的服务,而是直接参与了战时保障。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同全球4万个生产商签订了50万份合同,实现了装备和物资从工厂到战场的直达保障。
2001年,我军军队物资采购改革正式启动;2004年,我军提出了住房分配货币化、供应市场化、管理社会化的方向……如今,我军的社会化保障方向已经非常明确,即“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
手段:从模糊估计到精确配送
案例追记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出“全资产可视系统”,实现了由“储备式后勤”到“配送式后勤”的转变。与海湾战争相比,海运量减少87%,空运量减少89%,战略支援装备动员量减少89%,战役物资储备减少75%。
理论解析
众所周知,传统后勤一直存在资源和需求两大“迷雾”。长期以来,军队后勤保障的需求主要靠战前预估和实战中前线情况来定,是以被动、滞后的方式在运作。由于信息化战场瞬息万变,战前难以精确估算,因此,后勤保障必须适应未来战争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驱散“迷雾”。
后勤保障手段信息化,就是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基础平台、网络环境和信息资源,推进后勤信息系统与后勤保障装备设施的一体融合,实现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使保障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管理:从数量规模到科学管理
案例追记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的后勤保障已基本上实现了制度化、标准化和法治化管理。美军的经费管理投向投量全部跟着规划走,各级只见指标不见钱,基本消除了人为因素和感情色彩,办事效率和管理效益也较高。
理论解析
我军后勤建设过去走的是一条数量规模型的发展道路,因而形成了数量规模型的管理观念,管理中重建设、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有一定普遍性。
而今,推进后勤管理科学化,就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保障力、要战斗力,努力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建设发展之路。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既是新世纪新阶段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后勤变革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建设信息化后勤、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阶段性任务。说到底,就是要全面提高多维空间战场的综合保障能力和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