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钱有关系,就可上重点小学或是中学,上好学校与家庭背景联系越来越紧密了。”昨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要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逐步淡化重点学校直至取消重点学校。
朱清时这一建议一言击中现行中小学教育体体制与机制的软肋,提得好,提得很及时,期待得到两会和最高决策者的关注与回应。重点中小学的设立成实现教育起点公平的一大障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半夜排队为报名,9月份前“出生忙”。有的地方重点小学报名打破头皮,爷爷奶奶不得不半夜带着小板凳赶到小学门口去排队,排迟了可就报不上名了。近几年到了每年8月底,很多医院都会出现剖宫产新生儿出生高峰,一些预产期在9月中上旬的孕妇强烈要求实施剖宫产。因为8月31日(包括8月31日)前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可上小学。哪怕出生只晚一天,也必须得多等一年。因此9月1日前后成了孕妇们最为关心的“分水岭”。为此,不少准妈妈提前到医院预约病房,希望能在9月1日前剖腹产,提前赶上“升学末班车”。搞得妇幼保健专家赶紧呼吁自然分娩。
重点中学有“重点”,择校收费让人愁。众所周知,小学、初中的择校费都已被废除,可是高中的却照收不误,有的地方对政府规定置若罔闻,从重点幼儿园就开始高额收费或借资,压得有的家长实在直不起腰来,为了孩子能上一个重点中学,将来能上大学而苦不堪言。《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显示,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朱清时说,现在边远贫困地区优质的中小学太少,这样的教师队伍,加上高考要考外语,导致这些地方大多数孩子不能上大学,即使上了大学,也进不了好大学,读到研究生的更少了。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来自农村的、贫困地区的孩子越来越少。
从小学开始,就有所谓“名校”、“重点小学”,凸显出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和配置上的不合理性。教育因贫富而悬殊,有的家长不堪重负,没钱的孩子根本没有选择学校的余地,甚至连书都难念上,这是对教育公平性的拷问。政协委员朱清时提出取消重点学校的建议,代表了主流民意。取消重点学校是其中革除教育不公各种弊端的一大突破口,是穷人教育学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教育公平,破解民生难点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