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国内教学精细化管理要切合学校实际

--------------------------------------------------------------------------------
点击次数:5234  发布时间:2009-3-4 10:26:02

 

教学精细化管理不能等同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其核心内容在于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鸣、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江苏教育学院教管系副主任 刘五驹

近1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界陆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名校。这些学校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师资、生源和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经过数年的奋斗,改变了学校的面貌,特别是在教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社会的赞誉,也改善了办学条件。从媒体的介绍和蜂拥而至的参观学习中,人们发现这些学校并没有太多的高深理论,更多的是精耕细作,把教育教学该做的工作都认真做到位,其核心内容就是教学活动的精细化管理。

对教学精细化管理的两种误解

误解之一:在理论上把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等同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这种误解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是把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论照搬到学校教学管理之中,典型的表现就是把企业质量控制的ISO9000系列标准,直接运用于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另一方面,是批评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违背了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成长的规律,陷入了效率化误区。前者试图利用精心设计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制度来规范人们的工作行为,从而在整体上保障工作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后者则认为它把学校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推向极致,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误解之二:在实践中把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视为对师生学校生活的全时空占有和全方位、全流程的控制。这类误解往往还伴随着对教学活动高度主观和机械的规范化过程,他们信奉的是多学、多练、多考,勤能补拙。这是一种貌似精细,实际缺少对学生和教学规律的深入分析,盲目依赖强化措施,它至多只能产生所谓的“县中模式”,而不会真正获得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成效。

教学精细化管理不能照搬企业管理

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界在多年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比较适合我国普通中小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管理方式。它既不是对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简单照搬,也不是美国上世纪初期出现的学校管理效率化。我国的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是在一批有抱负、有探索精神的校长统领下,经师生长期的共同探索,在不断借鉴多种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但有着共同本质的一种教学及管理形式。这些学校也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上述误区,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教学精细化管理主要是一种实践探索的结果。

首先,这类学校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师生的精神状态,以及工作或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从管理学角度看,解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规章制度形成外在的压力和控制;二是通过校园文化形成内在的转化。针对参差不齐的师资和生源质量,这类学校借助于教学精细化管理,形成相对统一的、规范的教学工艺流程和标准,以确保师生在教学中的行为符合基本规范,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这并不是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而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和深入开展的前提。

其次,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鸣,这是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所在。学校的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与学之间是否和谐共鸣。所谓共鸣是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且愿意深入学习。所谓和谐是指教学活动符合了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规律。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共鸣是教学精细的焦点所在,也是教学精细化管理与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区别。这种教与学的和谐共鸣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形式而存在,这种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备课有所谓“讲学稿”,上课有所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作业布置上有所谓“抱西瓜”的思考,在考核上有所谓“三清”的过关招式,等等。形式是次要的,但目的都是实现和谐共鸣。因此,教学精细化管理和谐共鸣目标的实现,并不主要取决于某种特定的形式,而是取决于教师“教”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再其次,教学精细化管理强调教学效率,是为了给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强调课堂教学效率是所有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共同特征。教学精细化管理成功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在师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而不是通过几乎无限地占有师生的时间精力来实现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这是精细化管理与“县中模式”的一种本质区别。

最后,教学精细化管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点在于学业成绩处于中下层的学生。我国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现实、直接目标,就是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从实现学生学业的普遍合格,逐步发展到大面积地提高优秀率。这表明教学精细化管理与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相吻合。

教学精细化管理要切合学校实际

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学生的成长虽然千差万别,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和学校的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理念,是所有的学生相对于学校的课业来说都有成功的可能。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地探索、反馈、调整,形成符合规律的基本教学规范,并用制度把它相对固定下来,从而实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目标。

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成功只是学校发展的一种阶段性的成功,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全面发展和育人文化的提升。但二者并不矛盾。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成功为学校全面发展和育人文化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学校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主业,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成功高效的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教学精细化管理也为我国广大普通中小学,特别是那些薄弱学校如何走出困境,完成学校的核心主业提供了借鉴。

教学精细化管理绝不是仅靠某一种理论,某一种方法或制度,甚至仅靠行政手段就可以获得成功的。教学精细化管理成功学校的经验表明,这种成功一定需要师生和学校领导共同发挥主体作用,并持续奋斗。

一些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成功,是在现行教育评价体制下的成功,不可能要求现实中的学校获得全面超越体制的成功。由于现行教育评价体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的改革,教学精细化的成功是有其局限的。例如,在以考试成绩为基本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一个地区学校教学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后,如何客观看待成功的标准,而不致造成无休止的竞争。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特别注意把握精细的焦点所在和规范化程度的控制,否则容易滑向所谓的“县中模式”的泥坑。

管理词条:精细化管理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最早提出了精细化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作为第二个层次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现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ISO9001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英语简称,其全称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颁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系列标准。2000年对系列标准进行了重大改版,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吸纳国际上最受尊敬的一批质量管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用高度概括、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质量管理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性规律,成为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它是组织的领导者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含的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之一,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它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度。凡是通过认证的企业,在各项管理系统整合上已达到了国际标准,表明企业能持续稳定地向顾客提供预期和满意的合格产品。

 


—— 信息源自:中国网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