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会,孩子的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父母放在了首位,因此家庭的教育支出快速增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愿意花更多的钱投入学习和子女教育方面。
在小学阶段,由于孩子刚进入学校,对一切都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故教育的开销主要是来自学校。至于生活上,因为年龄还小,所以相对于学习就较少了。除了书费之外,孩子每学期的兴趣班费用也要200元左右,再加上每个月所需的100多元的牛奶费、饭费和夜托班费,一个学期也要1000元左右。但是,这仅仅是孩子学习上所必需的费用,还有一些非学习上的开销。因为孩子在小学时期,毕竟年龄还小,所以对于新鲜事物十分好奇,这里当然包括了玩具、课外读物及各类素质教育活动的费用。这样一来,每个月估计还有一、二百元的开销。
离开了小学阶段,教育的开销也自然增大。
首先,在学习生活中。取消了重点初中制度,自然而然,民办学校就成了高质量教育的保证。现在一个民办学校一学期学费最高为5500元。而普通公立中学的学费则为300元。再加之书费等,一个学期要600元。参考书一般来说分为自己购买和学校统一购买两种,总共消费在200元左右。如果加上学生住宿每学期800元,校服500元,春游秋游每次150元,往返学校交通费每月90元。
其次用于非学习类的开销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孩子在不断成长,社交活动也增多。因此在平日生活中相互送礼成了很自然的事。一般一年同学间交往花费在100元左右。这项消费在调查中波动比较大,随年龄增长,其投入也变大。一般的消费每年450元左右。手机在如今也成了大家的必备品。一部手机1000-2000元,每月的手机费也在50-80元左右。平时服装上花的钱在900元左右。
现在不少家庭,电脑都是必备品。一般电脑在6000元、其他音像器材在2300元左右。除了这些投入外,一些家长喜欢为子女在兴趣上加强投入。比如学个乐器、或是在某个方面做出特色。这样就有了兴趣班的补课,此类花费普遍都在每课80元左右。当然相关的一些器材也都在400元左右。还有就是学生本身在校学习课程的补习。通常在初三会投入比较大。粗略计算四年的花费在57600元。当然还有一个孩子在家的开销,比如电话费、餐费等,基本也就在每月500元左右。
粗略算算,一个孩子几年下来,十几万的投入进去了。
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现在为孩子的学业投下资金,是一种长期投资,等孩子以后考上了大学,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自然会为孩子自己和家长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位家庭贫困的父亲认为,从长远看花钱给子女读书,是一项智力投资。当然,还有一部分的家长本身就有高学历,所以顺理成章地希望孩子也像自己一样。因此在孩子学习的投资上,丝毫不吝惜。除了在孩子的学习上投入资金外,现在的家长还十分希望孩子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多学几门特长,为将来的谋生之路加上更多的砝码。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孩子兴趣的投入上。如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等级考试也屡见不鲜。虽然这样的兴趣班费用不低,但仍抵挡不住大部分人的热情。为孩子的全面教育投入资金,在现在的家庭消费观念中已成为一种趋势。
其实对于教育花费问题频频登上各种统计榜单的现象,我们早已不陌生,对教育花费成为“致贫首因”的统计,似乎不应太过惊讶,但是,不再惊讶不等于我们可以在“教育致贫”羞辱面前可以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毕竟,教育的贫困,最终贫困的只能是攸关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前途和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超出普通民众承受水平的教育收费,其实质是在制造国民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并将导致贫困变成一种代际传递的链条。这是因为,如果贫困子弟读不起大学,高等教育差不多成了有钱人才享用得起的资源,那么,贫困人家“缺乏知识和技能”的素质缺陷将如某种基因疾病,不得不“遗传”给后代,从而使他们的子女永远也无法与富家子弟站在人生竞争的平等起点上。如果得不到其他可以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他们只能世代与贫困结下不解之缘。
从本质上说,教育之所以成为致贫因素,是因为目前的教育收费体系与助学机制无法让低收入者分享教育资源,即造成了一种“教育不平等”。目前,教育不平等不仅体现为教育花费令贫困家庭不堪重负,一些制度性的歧视待遇如户籍也值得注意。与其他形式的不平等相比,教育不平等显然更加令人忧虑,因为它将会导致不平等的结构通过代际传递凝固下来。
毫无疑问,人们可以忍受一时之贫困与不平等待遇,却不能容忍贫困与不平等结构在代际传递下去。
小孩读书对部分家庭来说,意味着一笔较大的支出。居高不下的教育开支给工薪阶层集中支付造成困难。怎样保证孩子的学费无忧,我们不妨根据细水常流的原理,通过银行储蓄的方式为孩子积攒教育金,既能积聚资金,又能获得较高的收益,还能培养孩子理财和节约的意识。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及早动手,积零成整,因此利率优惠、利息免税的教育储蓄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为满足将来上高中或上大学等非义务教育的开支需要,凡在校小学四年级(含四年级)以上学生,都可以到银行开立教育储蓄账户。开户时,持学生本人户口簿或者居民身份证到银行储蓄机构开立教育储蓄的存款账户,并与经办人员约定每月固定存入的金额,随后每月续存,中途如有漏存,在次月补齐。教育储蓄最低起存金额为50元,本金合计最高限额两万元。
教育储蓄享受其它储种尚不具有的两大好处:一是执行利率高,教育储蓄属零存整取性质,家长每月存入固定金额,到期一次性支取本息。正常零存整取储蓄,是按零存整取利率计息的。而国家为鼓励居民为教育积蓄资金,规定凡办理教育储蓄者,存款形式虽属“零存整取”,但按相应定期利率计息。二是免征利息税,按现行规定其它储蓄品种国家都要按利息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利息所得税,而教育储蓄不需纳税。
那么,如何充分运用教育储蓄,最大限度享受利率和免税利息的优惠,是每个家庭十分关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