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召开的全省2009年教育工作会上,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表示,从今年起,在全省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
该计划包括六大工程,其中,“教学质量提高工程”要求改革招考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完善中考和高中招生制度,逐步把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共同作为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推进“名额分配招生”、“推荐招生”。
据悉,“名额分配招生”目前在武汉市已经试行,即将一定比例的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各初中,由初中根据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选送。“推荐招生”是对有突出特长和表现的学生,由初中出具学生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向招生高中推荐,高中调查核实预录后,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公示。
这两种招生方式改革,可让薄弱初中获得向优质高中推荐尖子生的机会,改变优质生源“扎堆”部分优质初中的现状。
此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还包括其他五大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关爱工程、经费投入机制和督导评估评价机制。
省教育厅介绍,将用七年的时间分布推行此计划。2009年至2011年是第一阶段,以武汉城市圈为突破口,各市州分别推荐确定一个县(市、区)为改革实验区,此后逐步推进,直到2015年全面落实。达到县域内,中小学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质量评价一体化,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基本均衡。
我省将首次设立“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奖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中做法先进的市州和县(市、区)。
热议:“择校热”有望“退烧”了
楚天都市报消息(记者 高家龙)“教育均衡化是很好的举措,希望这一政策能根治‘择校’痼疾!”昨日,我省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消息,令很多教育界人士感到振奋。
均衡发展是大势所趋
“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华中师大教育科学学院范先佐教授昨介绍,由于历史、体制等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这一举措对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应予以充分肯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孩子应当享受相对公平的教育。于是,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就提上了日程。
校际差距引发“择校热”
目前,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一是地区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一致;二是城乡间教育差距逐渐拉大,一些乡镇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薄弱;三是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择校风”屡禁难止。
近年来,“择校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武汉市为例,去年,武汉市16所改制初中转为民办学校后,首次受理“小升初”择校生报名。记者走访发现,尽管择校费用上涨,校名更改了,学校也改姓“私”,但家长对名校的热情却丝毫未减。有的学校报录比仍然高达3:1,竞争十分激烈。
一些中小学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择校表面上看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从深层次上看,其实是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过大。作为家长,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将来读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都“削尖脑袋”往好学校挤。
“西陵模式”值得借鉴
一度被业内称为“西陵模式”的宜昌市西陵区,除了全面改造所有学校,还打破校际壁垒,让教师在全区学校流动,靠政策和舆论,吸引优秀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建功立业,把每个学校建成一个特色,消除校际差距。
天门市将示范高中计划生招生名额分解到乡镇和初中学校,遏止了乡镇之间和初中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解决了初中无序竞争和大班额恶性膨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