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调查:乡下的家长为啥希望孩子进城上学?
近年来,逐渐走向富裕的农村家长越发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往城里的学校上学,目的只有一个——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调查员通过调查发现,他们之所以舍近求远让孩子到城里上学,主要原因就是家门口的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弱等。
通过走访发现,虽然“普九”时大多数村小学都盖起了新的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原来学校的基础设施,但是办学条件还是跟不上教育形势的需要。村小学别说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标准操场了,只有录音机、电视机等最普通的器材,根本没法与城区学校比。
另外,由于多年来农村学校很少补充新的教师,老教师知识结构严重老化,导致农村学校师资质量严重不佳。农村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也是让家长不满意的重要原因。“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等科目都有专门老师教课,每周按要求上课,十分规范。原来在村小学上学时,这些学科都是‘副科’,由‘主科’教师兼代,有时上,有时不上,就是上课也是要么让学生自学,要么老师照书念念。”在县城某校读书的一个孩子告诉调查员。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师短缺,有不少学校甚至难以开出这样的课来,这不能不让有些家长着急。
南召县留山镇农村学生家长张学瑞前年就把儿子送进县城上学,他儿子今年已上到五年级了。孩子在县城一年的花费要几千元钱,比在村小学贵了几十倍,但她觉得值。“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大人赚钱不就是为了孩子好吗……”张学瑞如是说。村民王丽的儿子未满5岁,已在县城幼儿园上两年学了。“有条件了,就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儿子入托时,他们根本没考虑农村的幼儿园,因为“村里的学校根本没法跟城里比”。
调查结果:乡下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往城里的学校上学,一方面反映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城乡教育的严重失衡
家长愿望: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周刊调查员:南召县留山镇政府 吴正伟
农历正月十六,是固始县中小学校学生开学的第一天。这天一大早,在徐集乡街道通往县城的公交车站旁,调查员遇见了同在车站等车的老同学姜兆东及妻儿一家三口。寒暄后得知,他家13岁的儿子小姜磊已是固始三中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了。
姜兆东是徐集乡农业中心的工作人员,妻子邵静是徐集乡花集村计生专干。他们的儿子姜磊自幼聪明乖巧,从上小学起每年的学习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让姜兆东夫妇很是欣慰。去年夏天,眼看孩子到了上初中的时候了,是到本乡中学读初中还是转到城里去读初中?这个问题成了两口子很长一段时间争论的焦点。妻子邵静希望孩子到本乡初中就读,舍不得年幼的儿子远离自己去30公里外的县城去上学,说孩子小,生活不能独立,势必给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太多压力,同时增加家庭开支,加重了家庭负担。而姜兆东则不然,他说:“孩子小是事实,但从小就要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意志,城里学校不仅教学质量高而且各方面条件好,所以我义无反顾地选择把孩子转到城里去上初中。至于开支嘛倒不怕,父母挣钱不就是想换来孩子的学习环境和效果吗?”就这样,妻子最终同意了丈夫的想法。
姜兆东接着对调查员说:“半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孩子到县城三中上学以后,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也从不乱花钱,这让我们两口子感到很高兴。”
听完姜兆东自信的诉说,同车的乡亲们都投去了敬佩和羡慕的目光,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调查员随即跟几位乡亲攀谈了起来。“我的孩子是五年前转到城里去上学的,城里的教学质量是好些,现在他已经上大学了。”一位年近五十的王姓农民说。“我家也是,我家的女儿原来在乡里中学上初中成绩一直不太好,2001年转到城里上初中后成绩直线上升,顺利考上了本县的重点高中,如今已是郑大二年级的学生了。”沈岗村农民朱万毅也抢着说道。“俺也准备把自己刚上初中的儿子转到城里去上学,将来争取上个名牌大学。”……听着乡亲们的纷纷议论,调查员一时无语,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调查结果:把孩子转到城里上学是很多家长权衡利弊后的艰难决定
家长愿望:希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将来考个名牌大学
周刊调查员:固始县徐集乡文化中心 丁昌铭
如今,农民的孩子进城上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城里的每所学校,农村来的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日前,调查员深入夏邑县农村作了调查,了解到农村孩子进城上学的主要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学校基本办学设施相对不足。教室、食堂、运动场地和卫生设施达不到基本要求。个别学校近百名学生挤在一个班上课,两三个学生合睡一张床。
农民祝栋杰的儿子学习成绩在乡中学名列前茅,享受着“两免一补”,然而今年,祝栋杰却心甘情愿拿高额的学费把儿子转到了县城的一所中学。记者问其缘故,祝栋杰说:“我们乡中学由于学生多,学生上学要自带桌椅,个别班级挤满课桌。城里的学校虽然学费贵,但学校环境好、管理好,能给孩子学习带来很大方便。”
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而实际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都远远多于这个标准。另外,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难以实现素质教育。
现在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夫妇一起外出打工,带着上学的孩子外出不方便,把孩子交给年长的父母又不放心。而城里的学校,有不少是全封闭式管理的,于是,他们就多花钱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这样就解决了后顾之忧。孔庄乡的陈大勇夫妇在杭州打工,两个孩子都上初中了。陈大勇考虑再三,把两个孩子送进了县城里一所私立学校。他说,多花点钱没关系,在外打工放心是最重要的。
李集镇靠经商富起来的农民刘锁,把孩子转到县城里的学校,原因是别人家的孩子有送县城上学的。刘锁说:“我永远忘不了过去的穷日子,现在富了,人家的孩子能去县里上学,咱的孩子也能去,我不心疼那几个钱!”
杨集镇农民赵开就不一样了,他和爱人种着几亩薄田,而且父亲还患有重病,每天都要挂吊针,为此他欠了一屁股的债。可他的独生儿子非要进城里的中学读书,最后他借了1000多元学费,把儿子送进城里的学校。
调查结果:农村孩子进城上学主要原因是,农村学校设施较差,学科结构不合理,留守儿童无人看管,也有的人是盲目攀比
家长愿望:为孩子的教育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希望城乡教育能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