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恐慌的1873年,通用电气开始了创业;1923~1924年的经济衰退,并没有阻止迪斯尼的创立;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中惠普成立;1975年的经济衰退时,微软走上创业之路。这些今天赫赫有名的公司,都曾经是经济危机下的幼小的创业企业。
它们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播种,然后期待并收获成长。在今天的中国,也有很多“聪明”的创业企业,这些企业和它们的行业,在冬日里初露峥嵘。 ]
[ 相对于其他行业,教育机构较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行业壁垒,因此门槛相对较高的“组合投资”就成为了风投们倾心的模式]
2005年新东方上市,为中国本土的教育行业开启资本时代的大门。2008年年底,这一行业的融资纪录不断被刷新:少儿培训、网络教育等非学历的细分市场上出现了最高单笔融资;连向来不被看好的学历教育,也首次得到了风投的青睐。
风投青睐
普凯基金主管合伙人姚继平本人有深厚的制造业背景,但他表示,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会从主体的制造业衍生出很多其他的产业,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教育、健康、森林和能源。
“一定的发展规模以及稳定的获利能力是确保教育机构成长性的主要条件,也是投资的基本规则。”智基创投管理合伙人梁晓刚对《第一财经日报》进一步表示,他从两年前就开始看好3~6岁的学前教育市场,在他看来,除此之外,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类似民办高职等职业培训类的机构将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
而华威国际合伙人、中国区总经理罗文倩则认为,大的教育培训机构会越来越多。罗文倩分析,2005年新东方上市时,国内教育培训市场基本没有大公司,而当时的美国教育类的上市公司多达20多家,民间的机构更是数不胜数。
“直觉告诉我,这肯定会是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华人对子女的教育自古以来就非常地重视,这个领域没有理由不会出现好公司。”罗文倩说。
产业链布局法
事实上,很多投资者对教育产业的投资顾虑较大的原因之一,是相对于其他行业,教育机构较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行业壁垒,因此门槛相对较高的“组合投资”就成为了风投们倾心的模式。
一位风投界人士说,可以试想,如果不同教育公司之间能进行合作交流,包办从孩子零岁到大学毕业的教育培训,不管是对于消费者还是从业者,当然也包括风投,将是多赢的。
产业链布局法被认为是一种“组合投资”的好方法。比如,作为早期项目的投资者,华威国际(CID)在2005年就开始了对教育产业上下游的布局,已投资的7个项目均分布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教育培训类的公司几乎占其在中国市场所有投资项目的三分之一。
例如,华威国际投资的东方爱婴是个0至3岁的早教项目,主要对婴儿的音乐、美术等能力进行启蒙教育;天才宝贝则提供3~6岁儿童的语言和团队合作能力训练;“3之3”是一个全日制的幼儿园连锁公司;清华数字博识则针对5岁到12岁的孩子提供数学、英语等教育培训服务;安博教育则对初中、高中的各门学科进行考试辅导,对大学生、大专生进行职前培训;儒林教育则专注于线上线下结合的高中课后实习。
挤出泡沫
一些年轻的企业在获得风险投资后,急速扩张后也漏洞百出,在教育行业政策的高风险和同质化竞争下,并非每个玩家都能修成正果。
“其实教育一直是被风投看好的行业,而且已经火了几年,但如果单纯为了规避风险而把重点转向教育这样刚性需求的行业,可能会出现一窝蜂地去抢教育项目的情形,这对两个行业的长期发展都不利。”业内人士说。
关注互联网网络与数字多媒体的风投,也注意到了网络教育行业的泡沫。戈壁投资创始合伙人谢士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他好几年前就开始关注网络教育,但国内有很多网络教育产品,不过是把线下教学录成视频,然后把视频放在网上而已。
“真正的网络教育应该是互动的。”谢士骏说。他认为,团队要专业,商业模式要创新,最好还要跨市场,虽然线上教育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线下的同类培训机构,但线上教育的商业模式很容易就会被后来者复制,这意味着线上新的竞争很快就会产生,因此线上教育必须和教育内容、市场相结合,这才是竞争力的关键。
华威国际上海分公司副总桑琳表示,教育是传统行业,因此被投项目必须有创新的技术或创新的商业模式。此外,还需要克服地区局限,并能够实现高成长。
在风投们看来,那些真正突破本行业“瓶颈”的公司,可能现在不是跑得最快的,但未来一定是跑得最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