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农村教育观察:建议恢复地方中等师范学校

--------------------------------------------------------------------------------
点击次数:2874  发布时间:2009-2-6 10:03:22

  最近,教育部正在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对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并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目前已确定对11个重大专题进行深入的前期调研。其中第九专题是“教师队伍建设”,笔者由此引起一些感触。

  应该说,当前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在农村。而农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匮乏和质量低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各省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地方中等师范学校,有的还不止一所,像笔者老家浙江温州地区就有3所,简称“中师”,培养对象为小学教师,主要面向农村及城镇小学。“文革”前,中师毕业的学生一直是农村及城镇小学师资补充的主要来源。“文革”期间一度停办,“文革”结束后各地相继恢复。

  当时,笔者在一所中师就读,后又回到母校任教。据笔者了解,中师毕业的学生被分配到农村小学后,由于良好的专业功底和综合素质,很快成为农村小学的中坚力量,深受农村学校校长欢迎。一位从师范毕业被保送到北京的研究生说得很好:“中师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尤其是在中国的农村。长期以来,中师教育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一方面,它为广大的农村培养最基层的师资,是培养地方人才资源最成功的范例;另一方面是基于中等师范教育的教育体制,它没有高中的升学压力,也不像专科院校强调‘专’字,由于是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中师教育一直以来都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体育、舞蹈、音乐、绘画、三笔字(毛笔、硬笔、粉笔)、普通话、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样样都涉及,这是最适合农村小学教育需要的,最后受益的是学生”。这位研究生说的是实际情况。

  由于中师毕业生多来自农村,而且多是农村中最优秀的一批青年,他们毕业后也往往被分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比之那些从外地分配过来的教师或支教的志愿者,他们与乡土有着血缘上的联系,对农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和责任感,同时也了解农村社会实际情况。另外,中师课程针对小学教育,切实适用,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并胜任自己的工作。因此他们往往能安心自己的角色,不容易见异思迁。并且,工作若干年后,他们大多在当地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根就留在了农村。他们以学校为中心,能对乡村社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产生长久的辐射作用。

  从历史来看,地方中等师范学校也是中国教育的重要传统。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如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等,都非常重视乡村师范的作用,如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晏阳初创办的湖南衡山乡村师范。他们将乡村师范看成是改善乡村教育及改造乡村社会的重要阵地。当时的乡村师范也确实培养出一大批人才。毛泽东当年就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

  2000年前后,由于受“惟学历论”及“与国际接轨”的影响,片面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大学毕业学历,国家停办了一大批地方中等师范学校,有些学校则转成教师培训学校(如笔者的母校)。这使得农村学校得不到高质量的新鲜师资力量补充,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下滑问题日趋突出。这种情况在东部和西部都普遍存在。近年来,一些基金会及民间机构注意到这一现象,纷纷组织选派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支教,时间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一年。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渗透性行为,大学生志愿者本身没有受过教师技能专业训练,也不了解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且大部分人为生长于城市的独生子女,一些人下去后连自己做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工作、生活都不能适应,很容易产生失望心理,有一些志愿者在签订合同后又中途退出。

  一位有识之士言:“师范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灵魂,是改变贫困与落后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考虑到中国国情,很有必要恢复中师,并可以考虑在原来的课程上增加“乡土教育”一门课,内容为关于民国时期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等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以及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另外,还可增添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策略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另外,国家在具体政策上应给予特殊优惠,如钱理群先生所设想的,即全额免费,并包分配,学生则与学校、政府签订合同,保证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任教3至5年(事实上,过去中师毕业的学生根本不需要签合同都留在了农村)。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村贫寒子弟的求学问题,更可以吸引一大批农村的优秀青年入学,并能够返回到农村去,使农村学校得到稳定而合格,甚至高质量的教师。

 


—— 信息源自: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