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份《洪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送到了该区花山镇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李建国校长的手上,看着这份文件,李建国激动地说:“政府承担起了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农村的学校一定不会比城里的差。”
洪山区是武汉市以城带郊的中心城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曾有人对洪山区的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深谷。“高山”指城区,一条珞喻路两侧,云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30多所大学和一大批部属科研院所,蜚声中外的“中国光谷”也坐落在这里。可是,正是在同一个洪山区,还有大片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乡村。“洪山区现有的89所中小学,农村学校就占了67所。”洪山区教育局局长杨海松告诉记者。
李建国所在的花山镇地处武汉市东郊,由于布局不合理,校点分散,人数最多的小学有近800名学生,最少的才47名学生,发展极不平衡。怎样才能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不断的探索中,一种“课题带动、人大推动、政府主动、城乡互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在洪山区逐步形成。
2006年底,洪山区成立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组。2007年,课题组成员走访了该区每一所学校,摸清了家底,在整合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留守儿童管理等方面都拿出了专题调研报告和整改方案,并提交到区人大,引起了广泛关注。
2007年7月,原花山中心小学、春和小学等7所小学合并成了“花山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政府一次性投入400余万元,为学校建起了崭新的宿舍楼,完善了配套的生活设施。如今,花山小学的德育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雅言、雅行、雅趣”的三雅教育成了该校的招牌。
破旧不堪的大门、高低不平的校内主干道、杂草丛生的操场,这是鲁巷中学几年前的面貌。搭乘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快车,鲁巷中学很快就旧貌换新颜:新落成的综合大楼设施完善,标准化的田径场、篮球场整齐排列。2007年,区政府对该校的投入高达1200万元。据统计,仅2007年、2008年两年,该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就投入了6000余万元用于对农村学校的重建和改造。
近日,洪山区出台的《意见》让更多农村学校的师生充满信心。《意见》中规定:确保区级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比例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35%;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在经费投入上对薄弱学校的改造采取倾斜政策;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开始,区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
“2007年区里投入了600多万元,2009年马上还会有400万元的经费到位。”指着学校唯一一栋还没有改造的教学楼,花山中学的校长王勇信心十足。其实最让王勇骄傲的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变化,“校园里没有人乱扔垃圾,新楼的墙壁上一个脚印都没有,农村孩子的陈规陋习都不见了”。
2008年,该区还拨出150万元专款,配置了教师大巴,每天接送农村学校教师上下班,让那些住在城区的教师也能安安心心地工作,同时也方便了城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老师们都说,现在农村学校和城里的学校一样好,再也不用挤破头往城里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