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相对贫乏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和军情。在投入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军事后勤训练更必须在求质量出效益上做文章,真正实现后勤保障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把后勤训练过程控制和训练实效统一起来,对训练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运行流程和运用效益全程监控。
在训练过程的设计上,紧密结合后勤保障供需矛盾和未来作战特点,减少重复、繁琐的环节;在训练过程的运行中,既要重点关注影响训练全局的重点环节、重点部位,也绝不放过训练的各种细枝末节;在训练过程监控上,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监控相结合、全程和抽点监控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监控效果;在训练过程的信息反馈上,改变时滞过长的旧机制,力求及时准确传递反馈信息,并尽快采取得力措施纠偏防差。
重视训练预算的执行,杜绝为完成训练任务而盲目追加投入的“雪球效应”。在军事后勤训练的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全面运用数理方法,在注重定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定量控制,把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渗透到训练的各个支出环节,以量化的数据作为分析判断是否需追加投入的基础,以量化的数据作为考察评估训练效益的重要尺度,以量化的数据规范决策者的行为,并对最终的投入产出比作出客观评价。同时,强化艰苦创业、勤俭建设的意识,处处精打细算,事事讲求实效,切实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现代化建设的刀刃上,使各项约束机制真正具有刚性和长效性。
根据不同战斗岗位加强针对性训练,在节约训练投入的同时,提升训练效益。首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专”上下功夫,按照干什么训什么、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立足岗位,自主解决训练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其次,坚持“特色训练”,在“联”字上求突破,突出抓好各类型部队的特色训练,突出实战中最需要、最管用、最直接的内容开展训练,使训练真正成为切实提高后勤保障力的有效途径。
积极引入高新技术,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信息化军事后勤训练路子。科技作为军事变革中最具核心作用的因素,是部队战斗力生成提高的主要支撑点。后勤属于人才、资源密集的领域,官兵素质要靠科技来提高,装备效能要靠科技来聚合,训练质量效益要靠科技来保证。必须以统一集成为原则,降低信息化成本;加大信息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完善训练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与传递流程,增强训练过程的可控性;发挥数字化技术“倍增器”的作用,拓宽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管理全要素的数字化;在训练操纵平台方面实现网络化,构建完善扁平的网络一体化控制系统。
注重军事后勤训练模式的科学化,不断拓展联勤联训的训练方法。作战形式决定组训形式。一体化联合作战背景下,应通过诸军兵种后勤保障力量的专业和系统集成联训,实现后勤保障能力的生成和跃升。在训练筹划上,坚持以任务为牵引,以大纲为依据,以信息为主导,增强训练的针对性、时代性和目的性;在训练时机上,结合任务全面施训,充分利用部队执行实装操作、实兵演习、抢险救灾等重大军事任务时机,加大跟踪训练、跟进保障、综合演练的力度;在训练内容上,合理设置训练科目,便于组织协调各系统、各专业联动;在训练方法上,灵活运用“网上异地训、系统互联训、要素整合训、综合一体训”等多种方式,对训练时间、内容、编组等科学整合,切实把军事后勤训练引入各军兵种联合训练的科学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