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
这次国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开展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人们有理由期望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教育领域,人们总是以教育活动不同于经济活动为理由歪曲和拒绝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有关部门和某些人也总是把教育存在的问题简单地归咎于市场机制对教育公益性的侵
蚀和损害,以此换取老百姓廉价的支持与转移人们对教育体制改革的视线。
那么,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究竟是什么呢?尽管目前人们对此还没有形成共识,但从人们希望它承担的社会职能来看,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辨认出它最本质的体制特征———学校自主办学。
因为只有学校能够自主办学,人类无限的创造力才能在教育领域迸发出来,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也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如果我们承认和坚持教育体制改革的这个目标模式,那么,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就清晰可见了:
第一,必须打破公办教育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垄断。公共教育资源理应是“凡我国民,人人有份”,它的法理基础就是学生权利平等,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制度保障。
公办教育固然是目前国家教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应该成为公共教育资源的当然垄断者。在教育活动的其他任何领域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它比民办(私立)教育具有内在的体制优势。即便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也不能证明它一定比民办教育做的更好。
因此,在学生权利平等的基础上重建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体制应该成为本次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政策议题。
第二,必须限制中央政府(指教育部等其他职能部门)的教育决策权限。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就是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因此,除了义务教育这种基本教育制度以外,必须允许和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发展本地教育事业,如此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实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中央政府假政令统一的理由制定“一刀切”的政策常常是南辕北辙帮倒忙。因此,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权限应该是这次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不能也不应回避的一个政策议题。
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如果我们的决策者对于我们要到达的目的地都不清楚的话,这样的规划就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温总理所指出的“教育规划要成为一个改革创新的规划,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决不是无的放矢,建议我们所有的规划参与者都扪心自问:我知道目的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