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家办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
点击次数:5383  发布时间:2009-1-16 10:28:20

     ■提倡教育家办学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教育家办学必须集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于一身。没有思想的教育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教育是空洞的理论,真正的教育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要为校长成为教育家营造发展环境,为校长成为教育家提供发展条件。
    
    “教育家办学”,是温家宝总理自2003年以来提出的重大教育命题,其核心就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尊重教育领导的专业特性,为校长专业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对于提高办学水平,办真正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让教育家担任校长,让校长成为教育家,既是政府的“提倡”,也是社会的期盼、时代的呼唤。这一命题启示我们要尊重教育规律,明确校长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注重内涵发展,加强能力建设,为教育家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造就成千上万杰出的教育家。
    
    时代呼唤教育家办学
    
    当前提出教育家办学绝非偶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一方面,一些学校的管理者背离了教育规律,导致经济思维、市场思维、行政思维乃至官僚思维、封建式的家长思维泛滥,把学校等同于工厂、学店、官场,严重侵蚀着人民教育事业的肌体。另一方面,我国教育已经跨入新的历史阶段,经过配置经费和师资等教育资源的外延发展,基本解决了能上学和上得起学的问题,转入解决上好学的阶段,这就更需要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让真正懂行的人按教育规律办事,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就现状而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校长,要教育家办学,校长就应该是教育家,或具有教育家的风范。校长应该是或必须是教育家,从一个最直接的意义上说,明确了校长的身份、地位不仅是有一个行政权力的“长”,而且是有专长的“家”,校长不能只是用权力去管理、调控,更为重要的是要用思想来影响、引领学校。抛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来看,人文本位远优于管理本位——“家”比“长”显然要重要得多。
    
    因此,提倡教育家办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准确揭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是教育工作重点从外延向内涵发展的适时转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对当代教育领导尤其是校长的新要求,对推动中国有更多的教育家脱颖而出,办一流的学校、办一流的教育,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育家办学内涵丰富
    
    教育家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尽管对教育家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共同的认识是,教育家办学必须集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于一身。没有思想的教育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教育是空洞的理论,真正的教育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教育家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第一,有实践经验,热爱教育事业,乐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第二,有教育理想,善于发现和潜心研究教育问题,能够提出有独到见解的教育理念;第三,有素质,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第四,有创新,勇于进行教育改革;第五,有影响,提出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作为教育家的校长,应该深谙教育发展的规律,善于捕捉学校发展所需要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娴熟地从极其平凡的教育现象中提炼出某些具有推广价值的因素,成功地用阶段性递进式的教育愿景引领教师的发展方向。
    
    教育家的涌现是一个层次发展。普通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其中能够成为教育家的是少数,能够成为大教育家的是极少数;在普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家乃至教育大家之间是一部分教育家型的优秀教师和校长。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虽然成不了教育家,但是应当不断地培养教育家思维,养成教育家气质,增加教育家细胞。而不断“培养”、“养成”、“增加”的结果,必然涌现一批教育家型的优秀教师和校长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间,自然会涌现教育家乃至教育大家。教育家出自普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出自优秀教师和校长,又反过来引领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家办学,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责任是努力遵循教育规律,第一眼光是善于发现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第一品格是敢于反潮流,第一使命是办出真正的教育。教育家办学,就要求行走在这条路径上的所有教育工作者,不断增加教育家细胞、训练教育家思维、提高教育家素养。
    
    挖掘教育家办学经验
    
    谈及当代教育家,很少能得到普遍认同,这也许是教育界的过分谦虚,或者是由于教育工作成果隐性往往大于显性且周期较长这一工作性质所致,但恐怕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文化现象。因此,温家宝总理提出教育家办学,是对教育工作的肯定,是对教育界优秀人才的赞誉。
    
    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一大批教育家,如陶行知、蔡元培、陈鹤琴、黄炎培、叶圣陶这些公认的教育家,分布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领域。他们的共同特质是能够超越当时的困难、环境,有所作为、脱颖而出。他们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所影响的不是一个专业的成果,而是一代人和几代人。作为教育家,他们有自己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执著追求,能在自己工作的范围内,与自己带领或参与的团队一起,团结协作,锐意进取;作为教育家,他们敢于摆脱来自各方面窒息创新活力的束缚,把这种束缚的影响尽可能减弱到最小的程度,在自己的办学空间里坚持教育理想,坚持自主创新,开展富有个性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
    
    新中国建立以后,同样出现了一大批教育家。他们长期工作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一线,兢兢业业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洞悉教育规律,精通教育业务,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为理论成果,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建树,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校长必须是“知”、“行”合一的人:理论认知要到位,管理执行要有力。教育家校长必然是最善于把理论作校本化处理的人——他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驾驭教育教学实践,把管理学前沿理论有机地融合在学校管理之中。
    
    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这既是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发展的新目标。
    
    第一,校长必须有职业精神、专业水准和事业追求才可能成为教育家。
    
    当今社会,职业分工不断细化,每一种职业都日趋占据一个独立的社会领域,专业化已经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然要求,成为衡量一种职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校长的职业生涯中,没有职业准备不可能成为校长,没有专业水准不可能成为合格校长,没有事业追求不可能成为教育家。
    
    校长的专业化实质就是校长素质的专业化,即需要具备策划、决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从现在仍活跃在一线的一大批知名校长的经历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学生有真情实感,对工作能真抓实干,对教育有真知灼见,具有适应和超前时代的教育思想,具有创新思维和学校管理的艺术,具备以学校管理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多种能力,具备以教育管理知识为核心的通才型知识结构。
    
    现代学校需要教育专家和具有专家素质的校长来管理,更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来作为支撑与引领。教育家办学就是要校长能够用专家的眼光去审视教育,用科学的观点去研究教育,用先进的理念去经营教育,用务实的行动去发展教育。站在社会所需、人民满意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去规划学校愿景,积极研究探索并带领教师向建设品牌学校的目标迈进。
    
    第二,要为校长成为教育家营造发展环境。
    
    教育家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营造尊重教育家、依靠教育家的良好舆论环境。成熟的校长是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对成熟校长的重视是实现教育强盛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改善制度环境。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使校长和教师能够大胆试验,大胆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风格、办学特色。
    
    第三,要为校长成为教育家提供发展条件。
    
    一方面,要求校长接受专业养成教育和专业训练,接受任职资格培训和在职进修提高;要给予他们各种学习机会,鼓励他们参加一定的专业团体,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名师、名校长、优秀学术人才的工程建设,开阔职业发展前景。还需要指出的是,校长的成熟需要一定的年限,一般应当具有8年以上的任期,才可能充分显示其能力。
    
    教育家不是一纸证书,也不是一顶桂冠,它应该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社会、家长的口中传颂。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事业,教育家办学是理想的办学境界,每名校长都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要让更多德才兼备的教育工作者发扬学术民主、学术自由,推陈出新,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从而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行走在“教育家”的路上。
 


—— 信息源自:中国教育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