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在哪里?素质教育往何处去?正在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素质教育”成为与会代表热烈讨论的话题。
引起与会代表热议的缘起,是副省长何权在开会第一天脱稿讲的一段话。在谈到实施素质教育时,何权特别提到了本报去年12月15日《〈没有问题的问题〉暴露了哪些问题》一文,并且特意引述了文中的大部分内容。
这篇报道是本报记者去年12月14日采访江苏省第八届高中生作文大赛决赛当天所写。作为我省高中生最高层次的作文竞赛,这次大赛从30多万名初赛选手中遴选出248人参加决赛,但正是这些“高手”暴露出的“提不出问题不会写议论文”这一普遍问题,引起了评委们的极度忧思。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我看了很震动!”何权说,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成绩要充分肯定,但存在的问题更要高度重视。
省领导的重视,反映了社会各界的忧思。“孩子进入初中,每天凌晨5点起床,洗漱吃早饭,然后就骑车上学,一直到下午6点左右放学回家,晚饭后做作业到10点多,几乎天天如此,每天实际休息时间不足8小时,这不知是不是素质教育的结果?看着孩子天天疲惫不堪的样子,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家长吴江先生说。
有关部门的督查显示,被抽查的中学学生在校时间都超过规定的7小时,许多中学生在校时间甚至超过10小时,更有的多达16个小时,学生的睡眠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不少学生在问卷中说出了心声:“作业太多,没有休息时间,白天太困,我想睡觉啊!”有学生甚至在“增加睡眠时间”的建议后面打上了5个惊叹号!
“周五晚上6点半到9点,新东方上英语课;周六上午,学校的信息课;下午,奥语课;周日上午,奥数课。”这是记者采访的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周末安排。“班上大多数同学都上辅导班,我们根本没有时间玩!”孩子这样抱怨。
前不久,南京某小学三(1)班的同学做了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双休日疲于奔波的问题研究”,发放了250份问卷,发现90%以上的中小学生都在课外上辅导课。“虽然自己不情愿,但爸妈要求没办法。”许多孩子说。孩子们向全市家长发出强烈呼吁:“把被占用的双休日还给我们!让我们拥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拥有快乐的童年!”
教育的现状令人深省,我们应该怎么办?
“从大的方面来说,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仅靠教育系统就能实现的,这涉及社会、家庭、用人机制、评价机制等。”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认为,“尽管这样,教育还是应该积极有为。”首先是在时间空间上保证。比如苏州从2006年起就提出“三项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学校要还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小学每天下午3时20分后、初中每天下午4时后,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把体育美育还给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是评价上改革。对于学生评价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在国家为制定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征求意见之际,探讨素质教育的走向尤其具有意义。”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光文认为,成绩好和高素质不能划等号,应该吸引更多“认识上理解教育、感情上热爱教育、能力上能从事教育”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某县中校长则反映了他的苦衷:高考考得好,领导会登门表彰、慰问;考得不好,校长就得下台。他感叹说:“当校长压力太大了,我真不愿意当。什么时候不用升学率来评价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