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科技发展步入重要跃升期 情系“三农”硕果累累

--------------------------------------------------------------------------------
点击次数:2971  发布时间:2009-1-9 9:49:55

     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

    从“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到新支线客机翱翔蓝天;从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完工……刚刚过去的2008年,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科技铿锵的脚步。 

    翻开30年的壮丽画卷,科技创新的色彩愈加鲜艳和醒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显著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缩小,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前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科技发展稳步跃升

    持续发展后劲十足

    30年时间,中国科技跃上了一级级阶梯: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领域,在科技政策环境、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等各个方面都跃上了一个大台阶。与此同时,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活力空前激发,我国的科技发展正步入一个重要跃升期。

    “最重的科技实力在于人才”。今天,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达4000万,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而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队伍总人数的近八成,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正成为推动中国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基础研究瞄准前沿

    产业技术可圈可点

    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方面紧跟世界发展脉搏,创造了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以及先进国防武器装备等一批令人振奋的重大成果,为支撑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基础研究重要阵地——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建设方面,中国已经达到同类国际实验室装备水平,形成了较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体系,部分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我国已建成的覆盖全国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其网络规模、网络技术均居世界前列。

    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当一个个重大工程从梦想变成现实时,中国产业技术创新实力为世界所瞩目,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国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和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相继攻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可圈可点:在能源领域,石油勘探、大型水电设备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为调整能源结构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在矿产资源领域,突破了一批制约我国资源重点勘探领域的技术瓶颈,提高了采选冶综合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情系“三农”硕果累累

    服务民生前景广阔


    2001年,凭借在水稻育种方面的突出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批获得者。杂交水稻是中国创造,更是中国骄傲。正是依靠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谁来养活中国”话题不再令人头痛。如今,超级杂交稻正成为我国水稻选育新的主攻方向,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而中国在转基因作物研究上的成果同样令人振奋。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转基因作物研究。90年代中期,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研制成功,我国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第二个自主研发并拥有抗虫转基因技术专利的国家。如今,国产抗虫棉已经占抗虫棉种植面积的90%以上。

    今天,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一大批农林动植物新品种、优质高效种养殖技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的应用,使我国农业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技,正日益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

    今天,现代科技的阳光已经照亮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是有了人口控制与优生优育的技术进步,人口再生产才实现了从“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正是依赖现代卫生技术的高速进展,人们健康安全才有了可靠保障……“科技以人为本”,而服务民生的科技正日益焕发出强劲生命力。
 


—— 信息源自:人民日报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